歐陸的中央集權,官僚統治,法律結構是羅馬及拿破崙法典的延伸,所謂「大陸法系」。而英國則是限制王權,習慣法,不相信大觀念引申來的政治大設計。人權的保障是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法,而不是如法國大革命的所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口號和只訴諸文字的法律條文。
許多界性民調分析,英國「脫歐」公投會成功的原因,是因受教育較低、沒有大學學位的民衆,比受大學教育的公民,更積極 、熱情去支持「脫歐」。如果此說為真,那麼蘇格蘭地區「留歐」多於「脫歐」,是因為蘇格蘭人大學畢業生多於非畢業生?而教育、文化較先進的英格蘭區,「脫歐」多於「留歐」比數的原因,反而是是英格蘭地區一般人教育程度比較低,除了倫敦市以外。
真正的理由,參與歐盟(全球化的一環)所造就的紅利,在英國各區域間,階級間,行業間,分配不均。蘇格蘭區留歐的利益多於脫歐,而英格蘭區則相反。倫敦市是個例外,因為留在歐洲,對受高教育的白領階級市民,如會計師、金融分析師、股票債券交易員而言,有絶佳的好處和利益。
不只是利益,一些政治和歷史的傳統也是決定「脫歐」難以摸觸(intangible)的因素。英國人常以「光榮的孤立」(glorious isolation)自豪。歷史上,隔著英倫海峽,歐陸越分裂越好,統一的歐陸對英倫是個威脅。英國學童學歷史,都知道拿破崙控制歐陸時,對英倫實施禁運,詆稱英國佬為小顧客(little shopper),在禁運下一定屈服。某大政治人物曾說:英國(在歐陸)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越分裂,因而英國可連縱合橫,「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
重經驗論的英國文化傳統也和歐陸的唯心論大大的不同,反應在國家組織和法律哲學上。歐陸的中央集權,官僚統治,法律結構是羅馬及拿破崙法典的延伸,所謂「大陸法系」。而英國則是限制王權,習慣法,不相信大觀念引申來的政治大設計。人權的保障是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法,而不是如法國大革命的所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口號和只訴諸文字的法律條文。
因此英國人和歐陸人不同,也不想成為歐陸人。那麼為甚麼英國會從反蘇聯的「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同盟,過渡到歐陸的經濟政治組合,加入歐盟,成為歐洲大家庭的一份子。理由是因為八十年代世界新趨勢的思考、左派工黨政府國際主義的影響。七十年代法國戴高樂總統就一直反對英國加入歐陸統合的努力(他認為英國是美國勢力的代理人)。事實上,英國變成歐盟的一份子也是三心兩意,她決定繼續保有英鎊而不最終使用歐元,就是個証據。
勉強加入歐盟到底有甚麼好處?好處是無關稅壁壘市場的擴大、貿易商業法令的統一、人才自由移動、倫敦資本市場的強化。付出的代價是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和主體認同的弱化。穆斯林移民可以從歐洲各國自由而合法地移入,因此帶入的恐攻威脅,提醒他們歷經好幾世紀的「愛爾蘭問題」(Irish issue)和「愛爾蘭共和軍」(IRA)的恐怖攻擊。七十、八十年代,倫敦街頭經常有炸彈引爆,甚至有謀刺英女皇之舉;英國政府甚至必須派遣英軍到北愛爾蘭地區維和,防止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以及基督教的英國移民後裔間,因宗教、族裔、和未解的歷史問題所引發的流血衝突。
那麼加入歐盟唯一剩下的的好處就是經濟了!這經濟的紅利也要看你的教育、職業性質和你生活的區域而定,回答不是那麼黑白分明。幾年前英國外交部有位高級官員就在媒體,清楚地表明他的憂慮:英國學生若只懂英文,絶對沒有競爭力,因為全世界受教育的學子都懂英文。他強烈反對浪費時間學法文(不是更融入歐洲嗎?)而是學(南美洲)的西班牙文和(中國)的中文,這可看出某些英國人對歐盟保留的看法,卽使有經濟紅利,也可在別處尋得利益。
這幾年英國人懷疑歐洲是否有能力解決希臘的債務以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經年累月的債務和經濟發展問題?不再輕易相信經濟學家所說的貿易自由全球化,只有好處,利益均霑,不管階級、地區和國家。我們只要稍微想想經濟學家是否有能力解決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流動自由化(或者說是流竄)的難題?2008年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暴,解決了沒有?這麼多年日本的通縮解決了沒有?中國2008年為解決金融風暴,投資的四萬億人民幣,錢到那裏去?近年來降準、降息、標的性投資,中國的債務解決了嗎?GDP直直落,新經濟發展模式發現了沒?還有歐盟南邊各國的債務如何解決?全球化只帶來紅利嗎?全球化中最模範的歐盟例証,竟是如此不堪!
帶動全球化的最大動力是來自金融的寬鬆後,資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動。或許我們很快不需要經濟學家們的啟蒙,小國民們也知道影響你我的,不必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中央政府的財政計劃,而是來自金融機構藉自由化之名,而放肆的行為!金融財務工程的進步,以為發現一些可降低風險,放大金融效能的操作工具,讓資本迅速流竄,無限擴大「乘數效用」,就可製造無限的總需求,至今天仍然是未經印証的美麗謊言。
即使你是「新凱因斯學派」,相信價格標示(pricing)有黏滯性,不會立即回到總量平衡,讓你有段寶貴機會,能操弄市場,但是它能給你多少時間,可利用一時的假性總體需求,刺激經濟,解決就業問題。1992-93年不景氣,藉刺激,製造假性需求,因而榮景,但是寬鬆資金造成了2000年網路泡沫。為救泡沫破碎所造成的不景氣,再度寬鬆,又再造成2008年次貸風暴危機,美國聯準局解決危機的「量化寬鬆」政策,印了多少紙幣,今年已經2016年,危機解決了嗎?沒有寬鬆紙幣大量購買上市公司債券,市場難以維持低度的榮景,結果卻是低得難以置信的通膨數字,難道地平線上又有個更大的通縮「日本」快要出現?
總之,不要期待經濟學家們能解決全球面臨的經濟問題,他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我們可以做的是不要因「寬鬆」而敗壞金融紀律,不要製造上游的金融山洪暴發,不然下游的經濟學家們,連摸石頭過河的機會都沒有!
可預料的,卽使歐盟不解體,也會大幅度的修正。歐洲史上,南歐天主教國家和北歐的喀爾文和路德教會國家間,文化相異、經濟發展的對策也不同。會不會分裂出兩大部份,北部歐洲轉變成「縮小的歐盟」,南歐的民族國家各自再經濟獨立,用老方法辦事,藉貨幣眨值來解決收支不平衡,歐盟算是誤會一場。
大船是在漏水了,在船上的該怎麼因應,未雨綢繆?脫歐的英國必須對國家的未來定位有所決定,回到「說英語民族」的概念,以及舊大英帝國的殘留。不要忘了澳、紐、加拿大不是獨立的共和國,他們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皇;英美之間從二次大戰一直有特殊關係的「大西洋聯盟」。至於蘇格蘭,韓某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再決定有個獨立公投?但北海逐漸乾涸的原油,世界油價的崩落,相信他們絶不想成為歐盟另一個希臘或葡萄牙。假如決意獨立公投,也要在兩年以後,看英國和歐盟間最後的解決方案而定。誰知道兩年以後,歐盟會變成甚麽樣子?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還是成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