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公布了104學年度技專校院評鑑結果,全台總共206個科系接受綜合評鑑,其中全台總共有4間學校、共6個系未通過專業類系所評鑑。這樣的新聞搭上了技職體系升學管道中的「甄選入學」第二階段面試、以及大約再一個月後開始跑的「登記分發」時間點。這個時間點代表什麼?代表新一批的「永達技術學院」即將浮上檯面,正式成為50億大專院校退場基金所使用的學校。
筆者身為私立技職體系出來的高職應屆畢業生,對於教育部所委託辦理的各式評鑑,在校三年略有領教。站在家長、未來學生甚至是社會大眾的立場上來想,各個項目都辦理一個專屬的評鑑,並定期公告評鑑結果,對學生、社會以及學生家長來講當然是好事一樁,它用最快速的方式替大眾篩選了校系在各方面的品質。
「品質」是台灣人追求的一件事,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唯有把校系用「等級」來區隔,才能顯現出「一級」校系的優越與地位。台灣人記得很清楚,什麼校系在哪一次的評鑑中得到了什麼樣的評比,卻忘記了評鑑之中暗藏著許多的淺規則與不公平-又或者,台灣人並不在意這些,我們只想看評鑑結果,自爽或者戲謔別人用而已。
評鑑制度該不該存在、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存在,一直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評鑑可不是單純的幾個字、一份報告書就沒事了,那是一種指標,不該淪為一種制式的遊戲規則,逼迫學生與教學現場的每個成員去照著這個規則走,例如有教師為了評鑑而發表和自己教學無關或品質參差不良的學術文章。
話又說回來,評鑑制度到底教會了學生什麼事情?我認為總共有三件事-表面工夫、造假以及人際關係。本文,作者用下列幾點簡單的說明為何評鑑制度教會學生的第一件事情,叫做表面功夫。
本文前面講過,筆者是私立高職的應屆已畢業生,在校三年很幸運地遇到了滿多次「評鑑」的來訪,加上自己對教育的關注,對於各式各樣的評鑑結果大致都有follow到。評鑑在名義上無論說得多麼好聽,往往最終還是淪為表面功夫的一場表演。
以我所見的評鑑來說吧!還記得剛入學沒多久,學校正準備一場「校級」的評鑑,為了這場評鑑,校方和各科的行政團隊在最忙的時候幾乎是天天加班趕資料、準備評鑑的相關事宜,接觸相關工作的老師每個都在課堂上反覆說明評鑑的重要性以及近期的忙碌-為了評鑑,學校的行政效率與業務可以瞬間高個數十倍之多。
一場評鑑,除了準備評鑑資料以外,免不了評鑑單位的人員下來訪視學校順便來個抽測,一切彷彿是套好招似的,明明在各個評鑑官方中都是寫「無預警」抽測學校,卻在本人的經驗裡,評鑑人員來的前一個禮拜或前三天,校方總是能有辦法「臨時」通知任課老師或導師,將部分、特定的時間拿來替同學「複習」學校的校訓、辦學精神、辦學績效以及面對評鑑委員該如何應對的一些技巧。
通常,評鑑結果出爐,往往有充分時間、人力以及關係良好的學校,總是能獲得很好的成績。本人當年的經驗,也是如此。在校方忙了半年之後,學校獲得了評鑑一等的殊榮,在榮譽榜上刊了整整一個學期。其實,身為學生也不知道那個一等,是殊榮,還是用金錢與關係換來的裝飾品。
因為那幾次校方為了評鑑而做的一些事前準備,讓我從評鑑制度上徹底領悟到了第一件事情是,如何做好表面功夫。即便平常煙味、衝突以及學生對校方的不滿始終存在,只要評鑑單位一聲令下,所有的教職員與學生不敢有第二句話,通通必須照著遊戲規則,為了學校的永續發展,做出一個最完美的假象-而想必聰明的評鑑委員一定也知道這個假象,只是多情的社會,始終不願意承認評鑑早該廢除而已!
作者/ CHANGE大師
平凡的台灣人,有著不平凡的夢想。總有一天,高牆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