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依然保有一些優勢,這些優勢就是彈性、靈活與創意,我們應該保持自我的彈性,從事更有創意而非例行性或可預測性的工作,另外,我們應該更致力於學習「如何學習」,幫助我們迅速的在與機器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讓自己更有附加價值。
早在Google AlphaGO與南韓棋王的決鬥之前,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階段便使得人們開始擔心,有朝一日自己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完全取代,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是,有人認為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話,人類就能夠把精力放在更為有創造性的事業上;擔憂的人則認為,機器人代替我們工作可能會讓大家因為沒工作而貧窮,只肥了那些大老闆,甚至,機器人會發展到取代人類、奴役人類的地步。這兩種對未來機器人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的想像都逐一的在各種文學、電影中被刻畫出來,但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Google AlphaGO橫空出世更讓世人吃驚,於是乎,各種所謂「十年後、二十年後,某些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說辭紛紛出籠,這些工作甚至包括了許多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被取代的事務,例如法律、商業、服務業,以及金融業等等。
過去我們以為機器只能幫我們做一些簡單的或粗重的工作,隨著機器的發展,它們開始能做精細的技術工作,這都印證了機器有「體力」,而人工智慧的不斷突破,則讓機器有了「腦力」,它將會自我學習與成長,這使得機器不再是冷冰冰、只能從事單調工作的金屬組合物。人工智慧趨勢預言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更認為,機器已經顛覆了製造業,遲早隨著新的演算法的出爐,機器將有機會全面性的影響所有行業。更進一步來說,過去人們都以為機器只會取代以身體勞動為生的藍領階層,但福特認為,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威脅,坐辦公室的白領階層才更應該擔心,因為目前機器的運作沒辦法完全取代藍領階層的事務內容,例如從事打掃工作或是在超市工作的藍領階層,他們的事務內容很大一部份涉及到三度空間的運算,比方說光是打掃這一工作,當前已經發展許久的打掃機器人依然無法完全取代,因為光是打掃的工作中就有許多機器無法完整處理的角落、灰塵以及污垢等等,這使得機器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更需要在演算法上花費更大的功夫才能做到。
但坐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的工作與藍領階層大相徑庭,白領階層的工作更多是接觸數據、資料並進行預測,福特認為這便是機器取代白領階層的關鍵之處,如何判斷某項白領階層的工作有被機器取代的可能?只需問道,別人能不能藉由查看你的工作記錄,就學會你的工作內容?一個聰明、學習能力很強的人,能不能看著那份資料,就快速取代你的工作任務?
如果是的話,未來那個聰明、學習力很強的人,就是機器人,有朝一日,一套電腦系統演算法就有可能讓這份可預測性的工作職務消失。若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個說法聽起來可能更有說服力,從電腦化的角度來看,工作沒有藍領白領這種社會階層式的分類,只有「制式化的工作」與「非制式化的工作」這種區分,因此,不論白領或藍領工作,只要是很制式化的,就容易被取代。雖然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這些涉及「預測」或「判斷」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然而,福特在這裡所提出的觀點其實是相當保守的,相對於那些認為機器會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論點,他所提出的判斷標準其實無法涵蓋所有白領工作,但那些從事「重複性事務」的白領工作者就必須開始考慮,自己的工作可能隨著機器的發展而朝不保夕。如果你還是依然覺得有著高學歷跟白領工作就能夠在機器浪潮中全身而退,那你可能要再好好思考一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就電腦軟體和社會的未來對800名管理人員所作的一項調查,45%受訪者稱他們預計2025年前會有人工智能機器人進入公司的董事會,而早在2015年便已經有西方的投資集團讓機器進入董事會參與公司決策,雖然這位「機器董事」指從事策略分析工作,並無實質決策的權力,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讓我們重新思索機器與人類在未來會是什麼樣的關係?未來機器取代人工之下,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是如何?可以想見的是,機器的發展將再一次衝擊人類的生活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結構,並且奪去更多的工作機會,不過,萬幸的是,大多數的預測都認為,人類依然保有一些優勢,這些優勢就是彈性、靈活與創意,我們應該保持自我的彈性,從事更有創意而非例行性或可預測性的工作,另外,我們應該更致力於學習「如何學習」,幫助我們迅速的在與機器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讓自己更有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