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我想先引用準閣揆林全的話:「如果台灣能夠參加亞投行不是壞事情,但是前提就是政治上不能受到傷害,如果政治上受到傷害的話,參加亞投行在經濟上,即使可以得到利益,可能利益跟傷害來比,也是不成比例。」
繼上篇「一帶一路」後,我們這次討論「亞投行」,它的官方創立名義為提供亞太地區開發基礎建設的資金,促進亞洲各國經貿互聯性、經濟一體化。
不過,西方陣營普遍視亞投行為抗衡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政治手段,挑戰美日主導的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提升中國區域影響力與建立金融新霸權。
國內而言則是看法兩極,支持者認為政府該爭取加入,原因諸如增加國際能見度、提升國際地位、甚至未來可循例加入其他國際經貿組織,也能提升商機、進而帶動整體經濟;反對者則認為,因應「一個中國」的國際認知,台灣若加入亞投行勢必遭到矮化,且難以成為創始會員國,無法參加核心的章程討論。
而我的看法則是,台灣萬不可加入!
首先,壓制台灣地位、扼殺國際空間與能見度的,就是中國的壓迫;再來,台灣最重要的國際夥伴就是美國與日本,當她們對亞投行的認知已是如此警戒的情況下,身為盟友的我們若硬要加入,是否形同背叛?國際政治與外交上必然是一大弊害。
再者,上篇也有講到中國自身的經濟因素,是否能維持一帶一路與亞投行都是問題。
林全在上週的媒體專訪中也提及,亞投行才剛成立,很多情況與問題都未明朗,台灣就算加入,能參與的機會有多少也不知道,未來若國際公共建設開標,就算不是亞投行的一員也有機會搶標,亞投行的影響力可能不如外界想像的大。
另外,台灣在面對中國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政治問題、國際壓迫的外交問題,更現實的就是經濟上的問題。
內部來說,因馬政府默許下,國共兩黨聯手打造出的裙帶式資本環境,讓「政治正確」的企業與資本家,透過不當的政商關係、可以用極低的風險槓桿來取得大量資金,四處攻城掠地併吞產業,再把具備競爭力的產業技術轉移中國。
就連馬政府最自豪的政績——引進大量中國觀光客,也被有「政治關係」的企業建立「一條龍」吃掉,除了養肥這些人外、台灣平白損耗大量觀光資源,真是白忙一場。
外部而言,則需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強大衝擊!
曾經,我們占據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非常重要的地位,向來以獨立完整電子產業鏈稱霸的台灣,將遭逢全面成長後的中國廠商卡位與取代,一旦中國完成獨立體系的產業鏈,將對台灣產生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在這樣的政治與經濟內外交迫下,仰賴中國「恩賜」式的「讓利」、獨厚兩岸權貴的資本環境、以及主權讓步後所獲得的國際進展,都是過時且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但無法增強台灣的總體實力,而我相信,也不是台灣人所想要的未來。
丟棄對中國的幻想,走出馬政府這八年來所打造的海市蜃樓,務實的推動產業升級,不斷進步、提升競爭力,才是復甦台灣經濟的最佳方針;國際上,增強與美、日的經貿關係,極力爭取亞太盟國間的軍事合作以建立互信,才是守護台灣主權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