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古代的諺話,今天的統治者,還是忠實地執行著。
在台灣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大眾在討論議題的時候,常常會有語義不清,偏離定義的情形。
討論民主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心裡只會出現:「選舉,少數應該服從多數。」
但是卻不會想到,應該先就公眾議題和政治人物的政見作出廣泛的討論,意見紛呈之後,再來進行表決或投票,在台灣的民主就是比人數,不用在乎民眾懂不懂。
反正,人多的就贏了,管他政策和議題是什麼?
討論經濟的時候,大多數媒體都只會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只要GDP到達了期望的目標,就好像大家都賺到錢了,沒有窮人,也沒有失業一樣。但實際上GDP增加了,但錢都進了慣老闆口袋裡,連帶著貧富差距擴大了,社會動盪不安了,大家還是盲目地巴著GDP看,沒有幾個人記得錢進到了誰的口袋裡。反正,不能賺大錢一定是「他們」不夠努力,但其實「不賺錢的他們」就是「被剝削的我們」。
討論政治的時候,被窄化成只剩下統獨,只剩下兩種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vs.大中華主義)的衝突,甚至連意識型態(Ideology)這個專有名詞,都被窄化成統獨問題。
政治應該是討論資源分配的問題,是討論應該要把徵收來的稅,用在哪些地方來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問題。
反正,中華民國就是我們的國家,不愛國的人就是叛國,但其實台灣從未光復,目前主權還是未定。
在詞意被扭曲,縮限了之後,討論就失去意義了,更有甚者,他們會利用扭曲的詞義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黨國不分的時代,國民黨政府,一律寫成國民政府,好像這個政府的成立有全民的參與一樣。同樣是殺人如麻,二二八和隨後的清鄉,在課本上叫做二二八事件,而南京大屠殺就能稱做屠殺。
我始終認為,這不只是社會的集體弱智造成的,社會的弱智與反智只是表象。真正應該注意的是「社會上層結構」的制定者,他們有意的在控制語義,刻意的在執行愚民政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古代的諺話,今天的統治者,還是忠實地執行著。
作者 / 常山七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