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時代的「合法性」,包括其合法經營獲利,都不能稱為正當。道理類似毒樹毒果理論。如果資金是偷來的、搶來的,能夠說經營獲利是正當的嗎?
洪秀柱在海內外黨國信徒擁護下,如願當選國民黨主席。從習近平與她賀電往返中可以看出,她將繼續強化馬英九路線,貫徹「一中同表」。而針對公認「全世界最有錢」的國民黨,她竟說要帶領黨「在廢墟中重建」,如同她在一月大選投票前夕說「黨產差不多要光了,中國國民黨以前是金窩、銀窩,現在變破爛狗窩」。洪秀柱對黨產的論述,和國民黨眾打手的黨產論述一樣可笑。裝儍裝笨是無法解決黨產問題、䇔回人民信任的!
洪秀柱思想混亂、講話「似是而非」,是她的最大特色。她一方面強調「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二方面又說她捍衛中華民國;一方面表示已變「破爛狗窩」的國民黨沒錢也能打仗,「想想民進黨怎麼起家!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二方面又說外界對國民黨黨產是「抹黑鬥爭踐踏」、「黨產有其歷史因素,不是捐出就一了百了」,如果她當選主席,將組成公正黨產清查小組,「若取得有涉及不法就放棄,讓政府去處理,若無不法則要捍衛清白及黨工權益。」
黨產爭議最大的「似是而非」正在這裡:「黨產有權人士」大多堅持黨產的「合法性」,認為「若無不法就要捍衛」,也就是絕不放棄。這種「合法性」恰恰否定了「轉型正義」。在黨國時代,不只黨能號令國、利用國家並逾越國家來為自己牟利,而且沒有一件黨國做的事是不合法的,即使再不合法,也會用法律、行政命令來使之合法。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是這樣,黨產也是這樣。這就是民主時代來到後需要「轉型正義」的原因。
美國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在冷戰黨國體系盛行的廿世紀六0年代有一句經典名言:「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希特勒在德國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而匈牙利民主鬥士在匈牙利所做的一切都『不合法』。」台灣人民也永遠不能忘記國民黨在黨國時代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黨外人士所做的一切(包括組黨)都「不合法」。即使在轉型正義浪潮洶湧而來的今天,國民黨仍振振有詞宣稱黨產「合法」,甚至和人民大玩特玩「似是而非」、「顛倒黑白」的公平正義遊戲(你說追討不當黨產,他就說保護合法黨產;你說追求轉型正義,他就說你清算鬥爭)。不能不令人懷疑這個黨根本不在乎什麼轉型正義。
國民黨中最可憐的,是一群看不到、摸不到黨產的人,還必須昧着良心配合「黨產有權人士」的公平正義遊戲,掰出可笑論述。長期貴為立法院長的王金平近日受訪即表示:「很多人對黨產是瞎子摸象,根本誰也摸不準,所以願意講什麼就講什麼。結果各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數字都不一樣。」
王金平說的是實話。廿年前我返台一年,掌管黨產的劉泰英即告訴我,他的前任徐立德惡意隠瞞很多黨產資訊不移交,讓他瞎子摸象,非常辛苦,他推測,連同被隠瞞的黨產在內,國民黨可能有數千億至上兆資產;同時他告訴我,國民黨選個省長一百多億跑不了,何況是選總統。這些話對照他近日接受媒體專訪,爆料連戰2000年選總統,花黨產120億,再追加40億,他堪稱是「一以貫之」,沒有誇張。
可笑的是,劉泰英說連戰花了一百多億,國民黨發言人竟表示,國民黨歷次選舉經費都有依法申報,絕非外傳「天文數字」;連戰辦公室也發聲明稱,「當時連戰只是國民黨總統提名人,一切依法行事,對此毫無所悉」。劉泰英懷疑連戰擔任黨主席時期黨產「處理」情形,「朱立倫上台想要查卻不准查」,國民黨發言人立即表示,朱立倫已提過黨產報告,一切黨產資料公開透明;朱立倫方面也否認有劉泰英所說的事。
這就是昧著良心配合「黨產有權人士」的遊戲。事實上,連戰選總統,不只如當年的連蕭競選總部發言人陳學聖坦承的,花的錢「應該是這個數字沒錯」、「花錢如流水」、「經費追加像無底洞」,而且連戰亦在國民黨輔選班底外自組班底,一切花費自己「便宜行事」,絕非乖乖「依法行事」。甚至在更早連戰搭配李登輝選副總統時,他的子女已經要從國民黨競選經費中「分一大杯羮」了。
(大家必須注意:連戰從行政院長、副總統到國民黨主席,徐立德在其家產、黨產「處理」中,皆扮演重要角色。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民選,李登輝當選,要連戰暫兼行政院長,我即向李表示絕不可讓徐立德再任副院長,不久李無可奈何的對我說:「連戰說若徐不能任副院長,他也不要當院長了。」後來連戰擔任黨主席,我又親眼看到徐立德生日時,光是祝壽的花籃就從門口分兩列,一路排到幾十階梯的樓下。)
國民黨眾打手可笑的黨產論述,徒然讓大家看到這些人的「言偽而辯」,以及該黨重要當事人的執迷不悟、不知悔改。民主時代的政黨並不是不能擁有黨產,只是來源必須正當,例如清白的捐贈、選舉募款、黨費、政府補助款、經營宣傳刊物收入。黨國時代的「合法性」,包括其合法經營獲利,都不能稱為正當。道理類似毒樹毒果理論。如果資金是偷來的、搶來的,能夠說經營獲利是正當的嗎?何況在「黨大於國」的不公平競爭(如國庫通黨庫、特別捐、特許、壟斷、內綫交易)下,能有什麼正當獲利?這是國民黨在為黨國時代黨產辯護時,不能視若無睹的轉型正義重點。
作者 / 孫慶餘 (時事評論人)
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