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新的立法,使公務員肯勇於任事,鬆綁投資及清除過時法律,事務官僚的革新、現代化,會是蔡政府非常艱鉅的軟體工程。
從馬政府任用高學歷學者,效果不彰,與民眾溝通不良,全民反感。蔡總統確實感受前朝失誤,殷鑑不遠:政務官任命要求必有行政歷練,不僅學有所専。
從媒體傳出行政院長、國安會議秘書長、法務部長、農委會主委的任命都符合這個原則。陸續出爐的部長級政務官都預期會符合這個要求:有行政歷練能立即上路施政,沒有新兵訓練課程。世代交替四、五十歳新血,只能暫時處居副首、「政務次官」,接受中央政府的行政歷練。
我們可理解,蔡總統任命林全接掌行政院長的理由:學有所專、行政歷練豐富。林院長的專業是金融、財政,這正是蔡政府重要施政所需要的根本。我們看到蔡總統許多的「實業計劃」、業界參訪和座談。蔡總統拚經濟的作法,可預測會以積極的政府的「財政政䇿」(fiscal policy) 著手,選擇綠能、生技產業、航太工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等新產業:這些都需要政府積極介入,投入資金,這是類凱因斯、大政府的作法,赤字預算是必然的。
「貨幣政策」大概會依循彭總裁的模式和判斷。降準、降息、降低匯率,用以帶動經濟,不是彭總裁的想法。他堅持的是維持匯率穩定,鼓勵外資長期投資以及國內資金願意長留國內。任意降低匯率以刺激外銷,只會有短期利益,只會利於海外熱錢進出,擾亂市場,並放大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有礙投資意願。以現實狀況,再低的利率,依目前市場機制,只會被借貸用來修補公司行號的「資產負債表」,而不是投入於實體經濟中:只靠貨幣政䇿的運用,總體經濟的效果不會太大。
積極的擴充性財政、預算政策,希望能將資金引入「能還本、能付債務利息的產業標的物」中,蔡政府羅列的產業是否屬於此種類別,這是蔡政府、林內閣拚經濟成敗的關鍵。擴充性財政的赤字預算,必然引發通膨,利率必然升高,若能控制通膨於目標內,緩和的利率上昇,有助於抑制房價,在這全球飽受通縮威脅,無寧是件好事。
因此,分辨清楚「拚經濟事業」和「辦社會事業」的不同,是必要的。兩者努力績效的評斷、手段的採用也會不同,當然主其事的政務官所需的心態也會不同。因此,需要在兩種不同需求中作平衡,平衡條件就是財政稅收。經濟事業帶得動,社會事業才辦得動;例如長照、幼兒津貼、社會住宅、貧富差距的平緩、薪資的成長,有賴稅基的擴充,稅率的改革:這都是林院長的專長。
林院長可以掌控財政、金融政策,而中央銀行的策略和操作方式,在彭總裁主理下,也可預期,不會有意外,林內閣最後和最重要的任命是經濟部長人選。
經濟部的三大重責巨任:有效推行蔡政府的實業計劃、整頓國營企業,和建立熟稔「夷情」對外談判的團隊。需要的是「幹吏」,不是「學者」。台灣最缺乏的是七十年代負責日本外貿、工業發展策略的事務官僚群。如何有新的立法,使公務員肯勇於任事,鬆綁投資及清除過時法律,事務官僚的革新、現代化,會是蔡政府非常艱鉅的軟體工程。而整頓國營企業的「黑洞」、和盤根錯結的旣得利益,需要壯士斷臂的勇氣。
一般的觀察,事務官僚群對蔡政府「新政」的阻力會大於助力,這是黨國體制,長期把持朝政的後果。全民的期待和監督必須給事務官僚足夠壓力,令其深切感受:執政的是社會改革新勢力,民進黨只是其中一部分。社會新勢力會執政長久,「萬年改革」,不是短促、閃亮的煙花,違反社會進步的復辟勢力是昨日黃花,不管他們自稱如何有志氣: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想當「遺老」的事務官僚,應該不會太多!
新執政勢力勿辜負台灣社會所託,林全內閣應有所作為!中華民國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