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潮的崛起取決於多種複雜因素,但像「勸世宗親會」這種以「俗到爆」姿態立身樂壇的現象卻是相當罕見,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不像一般曇花一現的流行文化,反而推陳出新,不斷移轉、變造以「勸世」為核心的新型偶像歌手、招牌歌曲,並且成功蒙受諸多年輕人的愛戴,體現台灣草根民族性的嶄新活力。有趣的是,筆者近來研究樂府詩,發現這種「以俗為雅」的俚俗呈現,實與古時樂府底蘊遙相繩繼,故嘗試撰寫此文,抉發勸世美少女〈姆湯溝阿捏〉中已被時人遺忘許久的樂府精神,彰顯文學作用在群體社會的意義。
「樂府」原為漢代官方作樂機關,後專稱民間流傳謠謳或文人擬作之雜言體
入樂古詩,其最大特色為直白露骨,清晰展演社會底層階級的群體生活圖像以及生活面臨的困厄,如漢樂府〈戰城南〉揭露戰爭無情、〈東門行〉無奈記述貧困逼人,充分發揮「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諷諫精神。但在入宋以後,揭露生活苦辛的樂府漸漸被新興旖旎綺麗的詞作取代,並因應大眾娛樂走向,題材無不趨向男女幽微情思,原先重視教化、有補於事的民歌精神就此銷聲絕跡,迄至今日流行歌曲亦難脫餘風。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皆不該脫離現實,否則必會面臨陽春百雪的窘境,漸漸地隨著知音漸少而走向頹落。放眼現今流行歌曲,樂者無不競騁辭麗,迎合大眾口味披弦被管,但鮮有表演者能走出所謂「流行音樂」的窠臼,嘗試將對現實的反應、反省融於歌曲之中,即便是如得過金曲獎肯定的知名樂團滅火器,其《島嶼天光》的成就亦僅關懷至社會關心議題的最大公約數,言及市井小民的悲摧、苦楚可能就力有未逮。是以,翔實表達社會底層民眾心聲的歌曲即成了現今樂壇無法迴避的缺蔽。
但如今天清日晏,人民未經戰亂、饑荒之苦,漢樂府對戰爭、社會的沈重控訴已不再是大眾關心的問題,那什麼才是眾人轉而關心的焦點呢?或許可由〈姆湯溝阿捏〉的為例簡要分析。本曲透過誇張的肢體語言及粗糙的畫面剪接詮釋遭逢家庭失和婦女的精神狀況,再借此向外延展,探討一個人生存天地之間,究竟該以什麼樣的姿勢挺立其生命樣態,其中最扣人心弦者莫過致敬傳統「念歌詩」的表現手法,達到教化人倫的目的:「錢不是一切,讀書不是一切,工作不是一切,姆湯溝ㄚ捏想(不要再這樣想)。」這四句道盡現在人們在夾縫中掙扎的諸多辛酸,可能社會運動、政黨輪替、他國事務皆難以引起他們興趣,但只要在親友間提及經濟能力、未來定位、工作概況等,就像是碰觸到阿基里斯的腳踝,令人不勝其苦。本歌成功地將這種普遍性的時代困厄賦形為歌曲,縱然包裝差強人意,但背後寄寓之深意卻不可與一般流行歌曲等量齊觀。
唐代的元稹、白居易透過新樂府的實驗性創作,重新反思音樂對社會現實的作用力道,而勸世宗親會此類荒誕不羈的作品們,某種程度上也是透過歌曲批判,形塑一種正人倫、美教化、刺時政的價值觀。姑且不論其整體達到的藝術效果是否能入大雅之堂,畢竟藝術的審美過於主觀,但這種繼承古樂府為勞動人民發聲發難的社會意義便該受到肯定,尤其是他們成功地標舉了一種典範,一種與今人愛講的「小確幸」對舉的「小抱怨」精神,儼然合乎芸芸眾生的怨懟悱愫,雖冒創作界的大不韙,卻也在破壞後成功樹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