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未發現福島核災造成甲狀腺癌,但5年癌症潛伏期已至,
後續影響尚待觀察
福島核災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如今已經過5年。高劑量輻射對生物體有立即性的傷害,非常容易發現,但即使科學發達的今日,學界對於低劑量輻射,對生物體的長期影響,仍沒有明確的答案,不幸的福島核災提供了一個罕有的機會,增進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
歷史上核電廠的核災中,只有1986年發生在車諾比那次,適合跟福島類比,兩者皆被列為最嚴重的第七級核子事故,同樣讓汙染泄露到廠區之外,影響大範圍的環境面積。車諾比案例的發現是,相較於直接暴露在高劑量輻射下的明顯傷害,低劑量輻射主要會造成未成年人,更容易得到甲狀腺癌。
福島從事故發生以後,就一直追蹤相關影響至今,在核災經過3年多後,學者在2014年發表論文,報告當地未成年人甲狀腺癌的狀況。這篇論文主要發現之一是,從核災發生到論文發表的這段期間,福島地區並沒有明顯的異常。
要研究核災是否會造成甲狀腺癌,不是發現有人得癌就算數,畢竟即使完全不受核災影響的地區,每年仍會產生因其他原因而罹癌的病例,因此評估核災的影響,要比較的是族群整體罹癌的機率,災區跟非災區是否有差。2014年那篇論文,正是用這個標準,比較福島地區28萬人與日本其他三地共4000人,得到沒有差異的結論。
但那篇論文也指出,福島未成年人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比車諾比還要高。車諾比事故的輻射外洩量,是福島事故的10倍,輻射高10倍,發生率卻比較低,這反常的結果要如何解釋?在一些不可說的暗黑因素之外(例如前蘇聯國家刻意隱匿數據,導致病例數未能如實反映),論文認為主因是檢驗方法不同,福島的檢驗比當年車諾比靈敏許多,也導致病例數大增。然而去年年底,由日本學者津田敏秀(Toshihide Tsuda)率領的團隊發表論文,報告他們從2011年到2014年這4年來的調查結果,得到盛行率大增30倍的結論,又是怎麼回事呢?
問題多半出在「比較對象」上。由前述可知,要評估核災對甲狀腺癌的影響,至少要做到兩點:第一、把災區可能受影響、與非災區未受影響的族群,作整體,而非個案的比較,第二、用一樣的方法與判斷標準。假如用寬鬆標準,自然會得到比嚴格標準更多的病例。津田博士的論文發表後,期刊收到多則學者的批評意見,質疑論文的比較方法。
這篇最近的文章《Mystery cancers are cropping up in children in aftermath of Fukushima》對福島甲狀腺癌有很詳盡的解說,其中也提到以上那篇論文,「盛行率增加30倍」的比較方法,是直接將福島的普查結果,與以前的確診病例比較。這樣比較的問題在於,甲狀腺癌其實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一般也沒人會沒事特別注意甲狀腺,因此病例記載一定比實際低估很多。
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幾個研究,採用跟福島未成年人類似的檢驗標準,在日本其他地區得到的甲狀腺癌盛行率分別是百萬分之230、300、350、甚至是1300的結果。整體而言,福島核災發生至今,當地未成年人的盛行率與非災區比,並沒有特別高。事實上,津田博士本人論文搜集到的數據,各區盛行率介於200到600多之間,提供的也是一樣的訊息,問題出在,他在解釋資料時,找了錯誤的比較對象。
所以開頭的問題「福島核災造成甲狀腺癌大增,是真的嗎?」,答案是「不是」,或比較安全的講法:「至少目前還不是」。
甲狀腺癌這種東西,並不是人體接受輻射後,下一秒馬上就會長出來被看到,而要歷經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假如使用「癌症潛伏期(cancer latency period)」的概念,在核災的脈絡下簡單說就是「核災發生後到產生甲狀腺癌的期間」,那麼由車諾比事故資訊估計的時間是5年,也就是說,要等到事故發生後5年,才會明顯看到影響。
發生於2011年的福島核災,現在剛好5年期滿,假如福島跟車諾比狀況一模一樣,那麼合理預期是,從今年開始,福島未成年人的甲狀腺癌病例會開始明顯增加。然而事實上,兩者的狀況很不一樣,車諾比的輻射量是福島的10倍,而且福島事件的後續處理遠比當年進步,也許,這次的應變措施,真的能有效拯救受害者。
沒有人知道事情會如何演變,學界對低劑量輻射的了解仍然太少。在福島核災五週年的當下,我們都該感謝車比諾與福島的受害者,以血淚換取的知識。
補充:發生率(incidence)是「新出現病例佔人口總數的比率」,盛行率(prevalence)是「所有累積病例佔人口總數的比率」,兩者容易混淆,不可直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