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柯P以外科醫師背景,對台北市政問題偏好在手術台的方式解決,不太強調「內息調養」的作用。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柯P時常在面臨市政質詢時,展現菁英主義的決策模式,忽略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的社會互動與歷史累積。
台北市,鄉民俗稱的「天龍國」,總面積僅271.8平方公里,新北市烏來區的總面積都比台北市來得大,台北市為全國投入最多政經資源挹注之所在,人口密度為全台灣第一,首善之區不是浪得虛名。自柯P當選台北市長以來,造橋鋪路已非台北市政的顯學,拆橋(忠孝橋引道)毀路(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幾乎吸引所有媒體議程的關注,也凸顯台北市基礎建設資源過剩的得天獨厚。不過,相較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台北市政府對於縣市政府相比,北市府擁有優良的還款信用及負擔財政赤字的能力,天龍國的治理能力頗讓筆者驚豔。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悍罪於巨室。基於柯P以外科醫師背景,對台北市政問題偏好在手術台的方式解決,不太強調「內息調養」的作用。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柯P時常在面臨市政質詢時,展現菁英主義的決策模式,忽略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的社會互動與歷史累積,好處著眼,柯P施政沒有太大的包袱;壞處著手,柯P的施政作風恐怕會有反作用力。柯P在媒體新聞受寵也引發「葉爾欽效應」,不利北市與其他縣市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之間財源分配不均,部分直轄市財政自主比率甚至高過中央,但時常發生直轄市「炫富」及「喊窮」的新聞,地方財政自主權變成「不患寡而患不均」。然而,財政自主性低的地方政府,與財政自主性高的直轄市政府,在跨域合作的政策議題上難有融洽的關係。
若擴大台北市的國際城市競爭力評比,台北在東亞地區的城市競爭力亦為重要面向,尤其在全球資源四處找尋報酬率較佳的地方,而各國與主要城市為了吸引這些資源,莫不透過改善非貿易財條件來提高本身的競爭力。觀察東京、香港、新加坡、曼谷、上海、北京等都會區形成過程,大都會人口皆將至千萬,彼此以各自經貿實力為後盾,亞洲主要都會地區在激烈的區域競合中各領風騷,目前台北的腹地太小,雙北合併及北台行政區域重整的政策規劃,實在刻不容緩。事實上,連勝文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曾對台北的國際競爭力提出些許論述和擔憂,但投票結果顯示,台北市民似乎不太相信連勝文的管理能力。
柯文哲競選團隊對台北城市競爭力的著墨,恐怕更不如蘇貞昌「台北超越台北」的競選主軸。筆者建議柯P要正視市民高學歷的失業,包含就業環境及所得水準,否則台北市會失去銜接高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契機,無助鞏固都市產業轉型發展的先機。市府應當追蹤公共投資的長期營運情況,關注公共投資的使用頻率、服務品質與對城市產業發展的影響,愈發詳細且細緻的政策評估報告,方能提高公共投資所發揮的外溢效果。最後,台北的城市競爭力有另一項值得擔憂之處,乃台北人口老化及就業環境的疑慮,年輕人居住台北市的成本過高,使得台北市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皆已步入高原期。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