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投射人性的想像,滿足人的需求。
不斷進步的科技讓我們生活更便利、活得更好。科技發展往往來自需求,比方說古人希望穩定的糧食供應,慢慢研發出農業;想要省力移動,發明了輪子;期盼更堅固好用的工具,學會利用金屬。也許不同年代與地區有類似的需求,但出於各自條件背景與歷史演進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常常不同,更難以直接論斷高下優劣。
像是馬雅文化沒有輪子,也沒有金屬,但缺乏這些其他地區習以為常的科技,並不妨礙馬雅人發展出其獨特的文化,事實上,對中美洲有些了解就會知道,在那種環境下還能發展出這個規模的社會架構,就跟能憋氣兩分鐘一樣,實在不簡單。
現實世界的科技運用,不像玩遊戲的科技樹,不是甲有A科技,乙沒有A科技,所以乙的科技不如甲那麼單純。提到這些是因為,近日見到一些吹捧中國資訊科技發達,台灣相比之下實在遜色,例如《他從中國返台過年列11點稱像到原始社會》這種,絲毫不考慮社會差異,也對人民日常需求全無了解的見解。
要解釋以上觀察到的現象,至少要對台灣與中國各自的城鄉差距,以及中國政府對人民資訊的全面掌握程度,有點基本的認知,才不會落入遊戲科技樹升級的盲點。更重要的是,科技來自需求,大部份狀況下是人先有需求,才會尋找解決的辦法,人要先有對科技的想像,才有新科技誕生。
也就是說,不同社會、文化對科技的不同想像,創造了各自的不同科技,甚至同樣的科技,也可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用法。舉個app的例子,目前中國不少地方有十分便利的外送服務,比如說上海半夜三點可以用app叫粥來吃,這種服務項目在台灣沒有,所謂的歐美先進國家也很難見到,但這意謂中國科技超台趕美嗎?
當然不是,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半夜外送需要待命的人力,有人就要付薪水,之所以上海有、其他地方沒有,是因為只有上海才有一堆半夜不睡覺的多餘人力,能領著低廉的薪資幫顧客外送。這種生意雖然用到app,卻是建基於中國低工資、低價值的工作環境,與科技先進無關。
同樣是半夜三點使用app,美國人對科技的想像跟中國人很不一樣。台灣近日發生在半夜的地震,造成大樓倒塌、百餘人死亡。每條生命都是珍貴的,假如地震發生前能得到預警,哪怕只有幾秒,有些人也許就能倖免於難。正是出於這個需求,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的app。(參考《抓住救命瞬間! 柏克萊大學推出地震預警App「MyShake」》)
這款能偵測地震並預警的app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近日開放下載,希望能募集更多使用者,一起改進這套系統的預測能力(參考《MyShake quake app invites public testing》)。若是成功,受益最大的或許不是科技已經很發達的美國人,而是缺乏大型地震偵測中心的尼泊爾等地。
讀者有興趣加入的話,下載網址在此。
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進步並非總是利大於弊,但「MyShake」這類科技,無疑將帶給全人類很大助益。先進國家當然要擁有高科技,但有句廣告詞說得好:「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先進國家的人性,不會反映在半夜三點吃外送的粥,而是善用智慧解決問題,替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