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誠然應該考慮到選民的既有需求,但也不應忽略推廣理念以讓選民認同的面向。
朱立倫因總統與立委選戰大敗而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之後,黨內各個勢力爭相喊出自己的改革口號以投入補選,在正式領表前,如先前被搓掉的洪秀柱、在基隆失利的郝龍斌、要開除連戰的鍾小平,連新黨的郁慕明…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足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儘管連國會半數都保不住,但百年老店總還保有一些資本,只要能夠擦亮招牌,日後未嘗不能有再起之機。
但是,他們是為了什麼而戰呢?為了黨產嗎?為了選票嗎?還是為了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他們都想要讓國民黨重現舊日榮光,因而提出了各種方案。但重現榮光的背後是為了什麼,卻似乎不是焦點所在。
當然,社會民生是國民黨一直自我標榜的強項,各路人馬也多少強調了這一點。但馬英九執政八年以來,卻沒有真的做出什麼成績,相反地,在兩岸關係上,他的決策卻每每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他喊出的口號儘管是兩岸和平拼經濟,人民感受到的卻是主權喪失領低薪。經濟若好,主權問題或許不是如此重要,但薪水沒加卻又犧牲了主權,這種偷雞不著蝕把米的情況,沒有多少人能忍受。
國民黨大敗以後,許多輿論都分析了其敗因何在,當然也不乏各種建議。其中精闢論述頗多,但大多停留在如何重新獲得民意的層次,也就是說,先觀察人民的意向,尤其是對國民黨失望的泛藍選民,藉由提出符合他們意向的方案,藉以重拾選票。
政黨誠然應該考慮到選民的既有需求,但也不應忽略推廣理念以讓選民認同的面向。國民黨一直以來的策略,是把自己和中華民國綁在一起,以中華民國最有力的守護者自居。從民進黨也不敢貿然高喊台獨就知道,這一招是有用的,但過於傾中的決策往往成了反對者的口實,這是手段有誤,並非目的有誤。經濟能不能拼,跟大環境有關,但理念的包裝與行銷,是可以馬上開始的。
民進黨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台灣主體性的理念,並最終獲得了年輕世代的認同。國民黨若能在根本處修正自己的理念及其論述形式,以和民進黨或是更激烈的論點競爭,才是未來數年面對選民的最佳思想武器。手段是為了理念而服務,國民黨的理念若不能與時俱進,手段再怎麼改進也是枉然。理念和經濟,必須雙管齊下。
作者 / 企鵝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