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大選若國民黨潰敗,必分裂成(紅色)中國國民黨和(白色)
被掃出門的台灣國民黨何去何從?想和白色力量、柯黨結盟,

這說明王院長為甚麼會清晨一大早打電話給某名嘴,
新興白色力量是柯市長所追尋的。你以為他數百公里單車公路賽,
選民同胞對整體政治生態、趨勢有了解,
十六日大選若國民黨潰敗,必分裂成(紅色)中國國民黨和(白色)
被掃出門的台灣國民黨何去何從?想和白色力量、柯黨結盟,
這說明王院長為甚麼會清晨一大早打電話給某名嘴,
新興白色力量是柯市長所追尋的。你以為他數百公里單車公路賽,
選民同胞對整體政治生態、趨勢有了解,
網紅八炯等人號召的「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大會,19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吸引超過五萬人到場共襄盛舉,現場中華民國國旗與台灣獨立旗同場飄揚引起關注,不分藍綠的民眾堅定表達「反共」立場,現場也衝刺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連署。 仔細觀察,新聞媒體以活動主題包含,拒絕統戰、反大共遊行、衝刺二階段罷免等入標。但也有避開反共、拒統的下標方式,僅有守護台灣,並加入同日另一場遊行大麻合法化為標題,此舉不敢寫「反共」的入標方式,自然引起網友熱議,活動主軸演說內容不離「反共」。 某種程度,媒體標題述敘方向,除迎合公司立場,更重要的是讀者胃口,類似標題平衡、淡化版面的做法無關對錯,只有立場的選擇。而意識型態養成,建立同溫層、單向接收的訊息管道。偏食的新聞資訊,反射性抵制不同看法,更多時候來自網路片面資訊流傳。 支持者的極化、去蕪存菁僅剩下鐵桿狂熱份子,過於偏激的言語捍衛政治立場,不符合社會經驗的洗腦宣傳,最終只會減少政黨支持者,難怪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會預言國民黨的政治生命進入倒數。將民進黨類比為綠共,向來是藍營網路側翼用詞,醜化、非人化的綠共、綠蟾蜍,平凡從正規軍的藍營要角嘴裡出口,只代表藍營訴求混亂,反罷免的戰線崩潰。 週末的藍營集結至今活動主軸不明,籠統地說,戰獨裁站出來,除了順口外,內容毫無邏輯,遑論由藍營口中講出426的諧音哏,讓人錯愕,也讓活動失焦。據傳週末集會除了抗議司法不公、反對罷免、反對綠共,反美國關稅甚至反川普也是活動主軸之一,一言以蔽之是大造反,盡力舉起團結深藍的大旗。 戰獨裁卻不敢直面中國獨裁,反共不反中到不反共反綠共。舉凡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呼籲426反綠共,稱民進黨變成共產黨的形狀;國民黨議員凌濤說,綠共已經不演了。延續立委傅崐萁稱民進黨發動罷免是受到中國中南海高層指示,運用罷免製造對立、紛亂以便讓中共順利接收台灣的妙論,有多少理性藍營支持者會買單,週末即將揭曉。 網路側翼終究撐不起立法院、民生議題的主戰線,罷免不適任立委,補選投票平衡立法院席次,撥亂反正才能終結藍白亂象。 作者:陳建志
美中「關稅戰爭」的現況,你我即使是路人甲乙,也都看的出:台灣的一些碩學鴻儒、政治大老、蛋頭學者一直放聲宣揚的:美國超市的架上貨品、冰櫃裹的肉品,快斷貨了,美國絕撐不過三個月! 美國通貨膨脹一定惡化,物價上漲,民不了生,普通的老百姓要造反了!川普總統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把美國從二次大戰以來,所建立的「底子」都要摧毀掉了!美國快需要插上「葉克膜」了! 這些台灣「言論重鎭」、「大老們」所預測的,你我若用美國近把個月的發展來檢視,好像不是言論大老們所預言的天快要塌下來的樣子。這把個月美國股市掉了3500 點,若以道瓊指數平均4萬點作底數,掉了大約 8.8%,情況當然不是那麼好,但絕不是七、八級地震那麼暴烈,會動搖國本(美國)。怪不得川普會頗為自在的說:(生病時)人有時需要吃點藥。 經濟情況不好,陷入「不景氣」( recession ),經濟學界有個定義:要連續三季,每季GDP 萎縮 10% 以上,才算是「不景氣」。你我把股市8.8%的股市下降,以 GDP 作 base 來換算,百分比一定更小,天還不會掉下來。怎麼定些言論大家、蛋頭學者們敢說三十年代式的「大蕭條」快來了,曼哈頓快有人接二連三,集體性的跳樓了! 股票市場的掉落,不足以冷卻他們「意識形態」所帶來的燥熱,終於他們發現要消滅他們燥熱症不是紐約市的股票市場,而是芝加哥的「債卷市場」:他們一定很懊惱,怎麼可以忘掉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美國國債的債權國。這才是核武級別的利器,中國只要拋售美國國債,就足以令美國整日寢食難安,如喪考妣,明日的物價為何?還有東西買嗎 ?若還想和中國打「關稅戰爭」,美國只有一條路走,「死路一條」! 「碩學們」、「蛋頭學者們」,怎麼知道美國會沒有對策。美國對全球發動「對等關稅」,然後再給予90天寬限緩衝期,說服或迫使七十五國家排隊和美國談判「關稅」。排隊名列前矛的就是握有美國國債最多的日本和歐盟。可預見的美國國債的大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一定也會很尊榮的排在前面。用好的關稅條件交換幫助美國穩定美國國債的世界市場:中國丟我們檢,誰怕誰了? 中國想用美國國債的拋售,促使美國通膨加劇,效果會很有限;何況中國大量拋售,手中剩餘的的美國國債市場價值變低,自然會對人民幣的穩定有相當的衝擊,一定對振興內需市場,以取代被美國杯葛的外銷市場,其影響可說是難上加難。 華爾街日報終於道出川普政府的媒略,川普政府對內對外,一直不願明說的,川普總統總是說「習主席是很有尊嚴的君子,是我的朋友,我倆相處的很好!」:所謂「對等𨶹稅」的主張,就是要「孤立中國」的策略,實在很難說出口。 事實就是事實,華爾街日報終於說出:世界化、自由貿易的體制二、三十年來只談明對中國有利。對美國絕對不利:美國被支解成人家的破碎的供應鍊,不能自成一個自我完整的經濟體,更談不上軍事戰略上可以自成一體,可進可退。全球化、自由貿易體制下,美國只是在「養虎為患」、「為虎作倀」:自己只是淪為沒有靈魂,為吃掉他肉體的猛虎,四處橫行,為非作歹,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倀鬼」! 這就是美中「關稅戰爭」的現況,川普總統是位出身商賈的政治人物,「以利為師」沒有甚麼道德上的困難。如果他的政治幕僚向他解釋解釋楚漢相爭的這段歷史,他一定可以了解毛澤東主席為甚麽會說「宜將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典故。 判定歷史,要用時間較長長的大歷史 的scale ,百年不算長。台灣有很多人相信中國共產主義就是中國歷史的結束,當然也是中國近代史的結論。作者韓某人可沒有台灣那些「智者」那麼信心十足,看的出百年之後到底在烏江江頭自刎的是姓「漢」的還是姓「美」的? 當然更不會說出不要一、二年,美國只有「死路一條」,而沾沾自喜 !美國要是那麼脆弱,七十年代奔驣的反戰、反體制運動,美國早就分崩離析了:世界上有些國家是亂而不倒,也有些國家則是一亂便倒,不管他們一時號稱多麼強盛 ! 凱因斯說:長遠而論,到時我們都死了,誰在乎?要在乎的倒是「春秋正盛」台灣輕少代,到底他們想在那種社會文化、政治體制下,度過他們的百年人生 ? […]
台灣被美國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又被要求台積電要在美國設廠並加碼投資到歷史性新高的1000億美元,雖然日前賴總統明確表達其欲採取的策略是配合並妥協 (negotiation)而不會採取報復 (retaliation),但我認為迭代囚徒困境的折扣係數極大所以我會主張的策略是報復(我後面會說明迭代囚徒困境、折扣係數的意思)。 以下我將用賽局理論並以數學嚴格證明在美國出奇不意地先背叛我國時,應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才是最佳策略。首先,不同於一般經濟學的賽局理論我將以數學方法較精確地定義囚徒困境如下,我設定賽局結果有四種不同的回報函數,如果兩國都選擇合作的話,雙方各可以得到一個獎勵的回報函數R,如果一國選擇合作另一國選擇背叛,則合作的一國得到一個蠢蛋的回報函數S,背叛的一國得到一個賺到的回報函數E,如果兩國選擇互相背叛的話,雙方會各得到一個懲罰的回報函數P,而 E>R>P>S 且 R>(E+S) / 2,這就是囚徒困境更嚴格的精確定義。但在我們的例子裡,美國與我國的互動不會只有一次,這就必須建模成迭代的囚徒困境,在迭代囚徒困境裡我會引入折扣係數d (0<d<1),折扣係數的意思是未來的下一個決策相比於當前的這一個決策會產生多少的折扣比率,類似於折現率的概念,例如若兩國總是彼此合作的話,則兩國各會得到的效益值為R+dR+ d^2R +… =R / (1-d)(註:無窮等比級數的總和),接下來要證明我的策略是不可擊破的,首先運用數理賽局演化生物學家John Maynard Smith的方法與術語,一個群體選擇的策略是不會被其他任何策略入侵的,若且唯若這個策略是納許均衡的,所謂被入侵是像是突變出一個不同的策略,若且唯若這個策略比原本的群體採用的策略好,接者我要證明定理:若且唯若d至少有 (E-R) / (E-P) 且 (E-R) / (R-S) 這麼大,那麼以牙還牙的策略是納許均衡。 證明:V(總是背叛|以牙還牙)≦V(以牙還牙|以牙還牙),V(總是背叛|以牙還牙) = E +dP / (1-d), V(以牙還牙|以牙還牙)=R+dR+d^2R+…=R / (1-d) , 所以當E +dP / (1-d)≦R / (1-d) […]
2015年,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形成新的安保法制。2021年,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開主張「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這個倡議雖然只是政治口號,並未落實到日本的政策或法律之中,卻加深日本政界對台灣問題的重視,以及日台之間的唇亡齒寒之感。 2024年,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提出「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以美日安保同盟為核心,納入印太地區的自由民主國家,包含韓國、菲律賓、印度、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共同對抗潛在威脅。「亞洲版北約」對台灣安全有利,雖然目前尚無進一步動作,但值得觀察在川普2.0時代的發展。 實際上,日本近年積極以武力強化對西南島嶼的防衛,以及派出軍艦航行台灣海峽。最新的動態是,日本陸上自衛隊今(2025)年3月在九州大分縣成立第8地對艦飛彈連隊(岸置反艦飛彈團),編制約300人,未來將部署射程近1000公里的反艦飛彈,其反擊能力可摧毀敵方基地等重要目標。另外,海上自衛隊自2024年起兩度派出驅逐艦通過台海,日本以行動宣示「自由開放的印太」與「台海作為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 雖然,台日雙方的安全合作有現實上的困難。首先,相較於日韓兩國於2016年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台日雙方的軍事情報共享缺乏法律依據。其次,日本現役自衛隊官員與台灣官方接觸受到限制,日本政府原則上不會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發現自身情報蒐集能力不足,耗費多年時間協調,終於在2003年安排一名退役少將級自衛官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出任「安全保障擔當主任」(相當於大使館武官)。隨著雙方關係升溫,2023年日本防衛省指派現役文官來台。 由此可見,即使台灣與日本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因為雙方有需求,就會隨時間發展出實質關係。自1972年斷交後,日本與台灣以「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與「亞東關係協會」與維繫非政府間的關係,隨著雙邊互動升級,2017年分別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台灣日本關係協會」。 近期台日安全關係的低調升溫,有兩個觀察重點:一是政黨外交與國會外交路線,主要是「台日外交、防衛政策意見交流會」,簡稱「台日執政黨2+2會談」,由台灣的民進黨與日本的自民黨派出黨職幹部與國會議員開會,並涉及區域安全議題,自2021年已召開五次,逐漸形成慣例。二是透過退役自衛官的接觸,今年3月曾任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相當於參謀總長)岩崎茂獲聘為行政院政務顧問,一般認為台灣欲藉此增強與日本的安全合作。 其實,雙方的國防智庫外交路線,也是未來值得期待的互動模式。由我國國防部的國防安全研究院,與日本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接觸,以學者互訪建立初步信任,逐步升級到合辦會議、定期互動機制、簽署合作協議等選項,互動模式更加彈性多元,日方的接受度也較高。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