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的營業收入淨額占全國之87.79%,所得金額占全國之82.42%,其中天龍國台北市之營業收入淨額及所得金額,幾乎占全國之1/2,顯示資源分配極為不均。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則借鏡人口和土地與台灣相似的荷蘭,大台北近800萬人,但荷蘭卻沒有超過80萬人的都市,且在原鄉就能有好的學校、工作,而台灣卻沒有討論土地容受力;台灣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明智地使用土地。
筆者對此有感而發,觀察現有行政區劃之人口及土地面積分布情形,目前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之地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僅為30.11%,但其人口數卻占全台人數之比率高達68.44%,人口有集中該等都會區之情況,惟由於市區面積狹小無法拓展,導致房價高漲、交通擁擠、通勤時間增長等規模不經濟之現象產生。
財產稅為地方政府主要稅源,當地方公共建設越多,可促進地方繁榮使財產價值提高,換言之,地方財產價值與地方公共支出利益具有密切關係。惟公共資源過度集中於北部或都會區,南部或其他農業縣市相對無足夠財政能力及資源投入基礎建設,進而阻礙工商發展,財產價值無法提高,財產稅源自然無法擴增。
六都的營業收入淨額占全國之87.79%,所得金額占全國之82.42%,其中天龍國台北市之營業收入淨額及所得金額,幾乎占全國之1/2,顯示資源分配極為不均。而都市之極化發展,導致過量之政經資源集中在不到1%彈丸之地,相較之下,嘉義縣、台東縣、澎湖縣、雲林縣與南投縣等農業縣,在欠缺政府有效規劃下,始終無法發展出一套符合當地需求之產業經濟,原本所依賴之農業發展又逐漸萎縮;再加上全球化帶來農漁牧產品大量進口,瓦解農村聚落之功能,以致於居民所得停滯不前、經濟不振。
近期筆者因研究計畫走訪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協會組織,體會到縱使地方政府首長致力於財政努力,卻因區域內經濟活動能量不夠,無法創造足夠財源。而新六都架構形成後,直轄市與縣(市)政府間人口結構及社會、經濟環境之差異更為顯著,隨著其自治能量之擴大,再加上產業群聚效應,導致人才、資源與資金等再往產業發展良好之區域移動,偏鄉縣(市)則在人才與資源分配上進一步被邊緣化,從而更趨向零合發展,成為區域發展弱勢者,「大都小縣」之不均情勢將更為顯著。
尤甚者,若青壯年往都會區發展,老年人口集中鄉村地區,將導致老化指數愈顯沉重。其中以嘉義縣、雲林縣及澎湖縣最高,顯示資源及建設長期偏向都會區,形成縣市間之發展落差。部分較為貧窮縣市陷入就業環境不佳、經濟落後、可支配所得低,導致人口外流,出現人口老化及人口負成長現象,從而形成產業與人口空洞化,在人口與產業流失之惡性循環下,貧窮縣市將更為邊緣化。
核心市區之「磁吸效應」,將使地方資源趨向核心市區流動,讓周邊衛星或邊陲等本身發展條件及資源較不足之地區,面臨發展劣勢之雪上加霜,「窮區」僅能依附著「富區」生存,不僅無法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甚至進一步惡化財政資源之分配,引發更明顯之排擠效應。事實上,台灣並沒有很大,台灣地形山多田少,人口可居住地只佔1/3,台灣1/3地區還要面臨畸形的行政區域規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以,筆者真的建議台灣需要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否則六都的磁吸效應恐加速其他縣市的邊緣化危機。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這才是大台北地區高房價的主要原因。增建社會住宅只是再把有限資源集中在北部,吸引更多中南部年輕人北移就業,治標不治本。
只有把產業移往中南部,讓在地青年有就業機會,可以在地就業就學及照顧年邁父母,才是解決高房價問題的方法。
私人企業不肯南移,政府應帶頭執行。把中央部會、國立學校前往中南部,民間企業即會跟進,閒置大學校地可重劃興建大型公設,學生宿舍改為青年住宅,博愛特區中央機關建築改為美術館及博物館…….。
其實只是有權力的人要不要做而已,因為現在的政治人物都是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