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檢討,不要再讓海研五號沉沒的悲劇發生!
四面環海的台灣,天生具備海洋研究的本錢,台灣本土的海洋探測船「海研」系列:海研一號、二號、三號、五號,正是為了增進台灣對海洋的了解而生。遺憾的是,其中噸位最大、配備最新科技的海研五號,卻在2014年10月10日晚間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幸於澎湖外海沉沒。
2011年才舉行下水典禮,2012年8月正式啟用的海研五號,壽命只有短短不到3歲。滿船各式各樣的海洋探測儀器,有些甚至牽涉到國防機密,都隨著這艘新船沉沒而逝去。除了設備以外,不少隨船出海的研究人員受傷,更有2位不幸罹難,包括中研院的研究員許世傑,以及海洋中心的調查人員林怡君。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為什麼會沉船?沉船不是一時一刻,瞬間發生的事,而是從造船廠到海底,有個完整的過程。一艘船從建造,平日維護管理,準備出海,到真的上路,碰上狀況,最終沉船,每一步的差錯,都可能與最終的沉沒有關。最近立法委員林岱樺對此有過質詢《揭開「台灣版鐵達尼」──海研五號沉船事件」真相》,可以參考。
沉船分階段,海研五號沉船的第一階段,是船在海上碰到狀況,什麼狀況?觸礁。為什麼船會觸礁?海中的礁石跟路上的分隔島一樣,開車撞分隔島,當然不是分隔島主動來撞車,而是開車的人自己去撞分隔島。海研五號會觸礁,是因為船的航路找上礁石,這部分要找船長等規劃航路的人負責。
海研五號觸礁後,離沉沒還有一段時間。這艘船對於可能碰上的狀況,例如觸礁,並非沒有應對方案,但在觸礁之後只不過短短3小時,整艘船就完全沉沒,為什麼隔艙的作用不如預期?哪一步出了差錯,必需徹底追究。
海研五號在觸礁後就失去動力,無法修復。這件事意謂船的機艙進水,但機艙為什麼會進水?也許與以下事實有關:林岱樺在質詢中提到,2013年時,海研五號曾因海水管路焊接不實,使得「管端脫焊」,水管裂開進水。那時檢驗報告指出,海研五號的海水管路焊道,都有「滲透不足」的嚴重瑕疵(僅次於裂縫)。
海研五號所屬的單位,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研五號平時一定有例行檢查,這些導致海研五號觸礁後迅速沉船的問題,平時的檢查有發現嗎?若是沒有,為什麼沒有發現?又假如海研五號在事先檢查時,早就知道船隻適航性有問題,卻仍硬是出海,那麼是誰應該負責?
另外,海研五號的船員和機組人員,是由「裕品實業公司」外包。這家公司派出的人員是否適任,裕品平時的管理經營是否有疏失,都必需調查清楚。至少有件事在外人眼裡看來實在不可思議:由裕品管理的船沉了,還死了2個人,卻只會被「重罰」30萬。
30萬!一艘最先進的國家級探測船沉沒,專業人員死亡2位,許多預定的計劃延宕或荒廢,台灣的海洋與國防研究都損失慘重……30萬?這當中難道沒有圖利廠商的嫌疑嗎?
如此重大的人命與國家資產損失,非同小可,海研五號沉船的真正原因為何,必需調查清楚,責任由誰承擔,也一定要追究到底。咎責不僅是事故發生之後的補救,更有助於預防下次可能出現的潛在事故,只有確實檢討,才能防範未然。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