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全國役男在服役階段,接受「有效的軍事訓練」,退伍或結訓後轉為後備軍人,經由「全面的教育召集」,維持基本戰力,才能成為全民國防的後盾。
國防部宣布,明年將持續徵集82年次以前部分役男入營服役。這則新聞引發軒然大波,檢討兵役制度的聲音再起。其實,我們需要體認到:保家衛國是全體國民的責任,不只是少數志願役軍人的工作,即使推行募兵制,83年次以後役男仍須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
因為如果發生戰爭,國軍必須有能力在承受敵軍的第一擊後,迅速動員大批後備軍人,形成以舉國之力抵禦入侵的態勢,以發揮嚇阻敵人發動戰爭的作用。
但是平心而論,四個月的軍事訓練,有受訓期過短的隱憂。
以我在裝甲部隊服役的經驗來說,當時遇到比較完整且循序漸進的軍事養成過程,大致分成兩階段:前半段是受訓期,包括入伍教育兩個月,分科教育四個月,此時培養本職學能;後半段是下部隊,包括專精管道兩個月,以及下基地三個月,則為累積實務經驗。我的心得是,大約需要十個月才能成為有戰力的軍人。
然而,新制的軍事訓練只有四個月,包括第一階段入伍訓練,以及第二階段專長訓練,訓練期間各八週,役男還沒下部隊就結訓,沒有參與基層連隊運作的歷練,也沒有參加下基地或演習的機會。因此,缺乏部隊實務經驗為其弱點,亦難以驗證其戰力。
其次,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並非全面施行,是另一個根本問題。依據國防部的說明,召集對象採取固定編組,目前作法為每兩年召集一次,僅針對退伍逾八年,或無法堪負作戰任務人員,實施換補。所以,不是每位後備軍人都會被教召,有人八年遇到四次教召,也有人一次都沒有。
不公平的教召制度,造成被教召的後備軍人,往往自認「運氣不好」才被抽到,甚至有「下次不一定輪到我」的僥倖心理,使得教召往往流於形式,難以真正落實教召的訓練要求。另外,不禁令人好奇,戰時動員是否僅召集納入固定編組的後備軍人?從沒有被教召的後備軍人如何組成部隊?
總之,除了建構戰力堅強的常備部隊之外,我們也必須思考,如何讓全國役男在服役階段,接受「有效的軍事訓練」,退伍或結訓後轉為後備軍人,經由「全面的教育召集」,維持基本戰力,才能成為全民國防的後盾。
作者/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