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對台灣的意義是什麼?經濟?文化?教育?糧食?勞動力?
不同產業與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意義。
對移民政策而言,全球化表示人口的移進與移出變得更為頻繁、容易,新移民、新住民,不論怎麼稱呼,暫且不管教育程度與背景,及其原生國的就業競爭力勞動力的引進。
台灣移出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包含度假打工的那些人),台灣移入的是輸出國的高等人才。台灣曾經在不同時期,有大批的菲律賓的客工、越南客工、泰國與印尼客工。這反映的是台灣在不同階段需要的勞工力量與種類。印尼的勞工目前最多,顯示的是台灣在照顧與家事勞動的方面,比起工程建設需要的泰籍勞工更多。也更反映勞工輸出國已對台灣的勞動環境不如從前滿意,所以近幾年來都以中東,例如杜拜、阿布達比…等地區為第一選擇的工作地點。
我的看法是,執政者和社會經濟大環境要先共同決定下一階段台灣的產業發展,才會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假設如果硬體代工、電子製造業已經日漸衰退,軟體與服務業也許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如果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是否開放印度的客工來到台灣,如果長期看護是台灣未來的需求,是否需要開放更多印尼客工?
產業發展與移民政策都是一體兩面,各國都是。舉凡美國夢、本次德國收容大量難民,以及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主要針對專門技術人員。有聽過北歐或瑞士在找專業人才移民嗎?好像比較少,基本上社會福利比較高的國家對移民的開放程度就會比較低,因為他們自己教育訓練出專業人才,其他就交給機器或電腦去做。
台灣如果要發展福利國,就必須將移民政策考量進去。
早年來台的外籍配偶所生的新台灣之子,現在也都已經長大成人了,台灣這個異鄉也早已成為新的另一個故鄉。台灣島上的人民原本就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種族的人民所組成,同樣是南島語系的菲律賓人或是印尼人,和戰後來台「外省」人相比,跟平埔族或是原住民族後代的原生性台灣人在基因圖譜上更為接近!
許多東南亞到台灣念書的留學生,畢業之後留不下來,選擇離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許多資方對這些台灣高等學府培養出來的外籍人才,只願意用東南亞勞工來台的薪資標準來開薪資,而這些台灣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回到自己的原生國,因為曾經到過台灣留學,反而能夠得到比在台灣更好的薪資。許多在東南亞的台商或是陸商,就特別喜歡用這些人才,並且願意用高薪聘請這些人才。馬總統22K的實習計畫實施之後,讓我們的高等學府培養出一大群「畢業後寧願出國採蘋果」的體力勞動者。(只怪台灣的體育教育發展的也不好,所以搞不好採蘋果還輸給別國的勞工)
對於外國籍專業人才的移入,打個比方,看護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能力,台灣本籍的看護人數遠不及這個社會醫療體系之所需,如果外籍看護能夠在台灣長留,也認同台灣,想要變成台灣人,對台灣我想將會是一件好事。已經在鬧護士荒的醫療體系,在婦產科醫生都不敢接生,內外科醫生寧願改做醫美的台灣社會,有一天台灣也會開始鬧醫師荒,非常需要願意來台工作的醫療人員。(不過,根源還是在醫病關係的改善,但那是另一個面向的議題了)
因此,要先有良好產業政策,才能有優質的移民政策!
莫忘NOKIA!台灣的HTC、BENQ、ASUS等企業的總和,等於一個芬蘭的NOKIA。台灣下一階段的集體產業發展趨勢,是服務業?軟體業?抑或是其他產業,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台灣的執政者的智慧,也需要台灣創業者的智慧!
有了良好健全的產業發展政策,相信才能夠吸引更多外籍的人才移入台灣!
作者 / 林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