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除遊民問題,台北市府務從源頭建置具社會福利取向的住宅政策,避免讓市民落入貧困乃至於淪為遊民,或是可行解決之道。
面對臺北市長期無法有效處理的遊民問題,市長柯文哲卻表示:未來會集中發便當、給遊民洗澡的地方,在年底之前,一定讓萬華變乾淨。事實上,遊民問題的形成,除了有經濟結構性因素外,尚有其他風險因素的共同作用。
例如:曾經參與犯罪行為、過去從軍經驗適應不良、缺乏社會支持網絡、負債累累或欠繳房貸、社區支持網絡不足、個人藥酒癮問題、社會福利身份限制、身心健康不佳…等風險因素,都會促使弱勢或底層的社會人士在遭遇結構性因素的衝擊後流落街頭。
臺北市府若要徹底根絕遊民問題,一定要有「安身立命」的政府政策,絕對不是請吃便當、免費洗澡而己。臺北市長柯文哲面對市議員的質疑回答說:「難道把萬華街友送到陽明山,蓋別墅給他們住嗎?」其實,解決遊民的政策不僅是項住宅政策,也是項社會福利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英國,針對遊民問題的對策,係從提供穩定居住的「住宅問題」著手,也就是:擬訂「法定遊民」的住宅法案,採取一種限定遊民對象範圍的有限補助策略。一旦確定申請福利的個人確實是非自願的遊民(unintentional homeless)時,政府應優先提供遊民長期性住宅(permanent housing)。為了確立遊民的「優先需要」程度,英國政府也訂定優先指標作為地方政府審查資格的參考,指標為:懷孕婦女及其家人、有兒童的家庭、風險的弱勢人士及緊急或災難事件導致的無家可歸,只要符合上述指標者就稱之為「法定遊民」(statutorily homeless),適用各種相關的福利給付。
解決遊民問題,臺北市府要有「開流節源」的「水塔理論」:必須兼顧到來源的減少以及出口的擴大,才能有效降低遊民數量,僅著眼於出口而忽略來源,遊民並不會減少;每個水塔都有最大容量,當水滿出來,表示「遊民人數」已經超過社會可以容忍的量,可能溢到其他的地區,或是水塔破裂,天下大亂,所以不能「開源節流」而是要「開流節源」。
要解決問題,先要正確面對問題。要根除遊民問題,台北市府務從源頭建置具社會福利取向的住宅政策,避免讓市民落入貧困乃至於淪為遊民,或是可行解決之道。
作者 / 孫榮富(現任全國考訊公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