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似乎想抹掉金融海嘯以來的緩步升值,又回到不合理的匯率狀態,或許能喚回過去世界工廠的美好時光。
(前文:中國衰退的透視(三)大躍進2.0)
中國政府對於衰退早有警覺,積極佈局以轉進、獵殺策略來扭轉衰退,前者就是偉大的一帶一路戰略,後者是紅色供應鏈。
房市崩盤後,竄逃的資金兵分兩路,一路化為國際熱錢炒作海外不動產,一路流進了股市。政府佈局還是緩不濟急,被股市崩盤打亂,經濟頹勢積重難返。
國家戰略?
習近平訴求和平與經濟合作概念,將前任未竟的「高鐵外交」,以重現絲路經濟包裝為「一帶一路」,協助周邊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同時成立「亞投行」挹注建設所需的資金。
國家戰略往往有多重目標,包括經濟、金融、外交、軍事等,而這一切都是作為實現國家願景的工具,也就是「中國夢」這個偉大口號。今年初一帶一路正式成立領導小組,同時亞投行也在習近平主持下風光成立,儼然大國崛起,但這個大戰略前景如何?
過去幾年中國曾經多金而吸引周邊國家,尤其東南亞國家極力歡迎中國協助高鐵、公路、水庫等等諸多建設方案,最後卻在中國無力負擔資金而銷聲匿跡。此番重來以亞投行作為動能來源,最初中國設想在亞投行保有最大影響力,但後來的發展是:限定亞洲會員開放成全球各國都可加入,會員暴增後中國的投票權被稀釋,未來亞投行不會是中國獨尊,而是一種準商業銀行的模式。
一帶一路戰略的短期目標,是作為中國建設產能的轉進窗口,經由西進吸納周邊國家的需求,以消化國內供給過剩的產能。原本期望減少國內建設並外銷過剩產能,在股災後不得不重新打開國內建設的閘門以增加內需,能提供外銷的產能受限、加以亞投行多邊決策模式形成,形成潛在的缺口,未來亞洲基礎建設市場也增添了新競爭者介入的變數。
從紅色供應鏈到貨幣戰爭
紅色供應鏈的來勢洶洶,抽換掉有外國供應商,改由中國本地企業供應零件原料,達到「進口替代」效果。在國家戰略下,無差別的獵殺外商,無須考慮品質差異。這並非針對台商,所以也算公平,過度倚賴中國的台商莫不地動山搖。
原本是個別性的獵殺外商,但中國股災的衝擊給當局帶來震撼,壓制住股市崩盤之餘,傻眼的當局知道大事不妙,立即祭出搶救實質經濟的措施,提出更多的公共建設並放任人民幣貶值,企圖提振就業及出口。
經濟是一輛三頭馬車,三頭分別是消費、投資、出口,這是一種簡單的算術:
生產=消費+投資+出口
中國近年來增加消費的方式是提高薪資,依據生產力調整後的時薪,由2004年4.35美元增至2014年12.47美元,漲幅187%。薪資高漲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中國製造已經不划算。波士頓顧問集團(BCG)年初公布的製造成本指數,以美國為基準100時,中國成本為96,難怪會有外商逃亡潮。
剩下投資和出口這兩頭馬,中國在這二者之間既想寬鬆又要貶值,簡直補藥瀉藥一併吞下肚。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對貨幣貶值提高出口提出的政策建議是:緊縮銀根、削減預算。也就是緊縮需求、犧牲經濟成長換取出口增長。基本的供需原理是,在國內一定的貨幣需求條件下,有效的貨幣貶值會創造國外的貨幣供給(貿易順差),所以必須緊縮國內貨幣供給,才能在貨幣面達到均衡。
但這將會帶來經濟蕭條,於是儘管國際貨幣基金這麼建議,亞洲金融風暴中的貶值國家卻大多反向採取寬鬆政策,因此貨幣貶值完全失靈。這正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證明無效的失靈模式,韓國也因此瀕臨破產。
美好的往日時光
中國繼續灑鈔票,更乾脆放任貨幣貶值,殺氣騰騰地打擊各國出口競爭力。反正中國為了救經濟,哪管得了這麼多,以鄰為壑、損人不利己的耍爛。
中國似乎想抹掉金融海嘯以來的緩步升值,又回到不合理的匯率狀態,或許能喚回過去世界工廠的美好時光。但是中國的實質問題出在生產力的衰退:勞動人口萎縮及轉型技術能力不足,中國不願面對這些必須長期調整的根本問題,依然難逃蕭條的長冬。
作者 / 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