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歷史教育,我們的社會會變成甚麼樣子?一個沒有記憶的島嶼,一個欠缺認同的國家,那會是甚麼可怕的光景?
這次的課綱爭議引起了很大的風波,尤其是歷史課綱的部分。
但是,歷史究竟哪裡重要?不知道歷史又不會餓死。
或許有人會覺得比起其他學科,歷史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是沒有必要。確實,歷史不若數理化學等等有實用性的自然學科,也不像法律經濟這種具有應用性的人文學科,說穿了,若不是特別有興趣,一般人出了社會,根本用不到歷史。我自己以前也常常懷疑歷史教育的必要性。但難道學習歷史真的不重要?難道歷史真的就像某些鄙視它的人所說的一樣,是一門「廢科」?現代人都同意,經濟好壞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短期來看,能夠直接影響經濟的國家競爭力和產業發展都跟歷史無關。但是,如果是長期來看呢?競爭力來自於人民的素質;國家的形成源自於國家意識的凝聚;維持國家的,則是國民對土地的認同感。人民的素質、國家意識的凝聚、以及對土地的認同感的形塑,這些都是使國家之所以為國家的理由,而這些都是歷史的功勞。如果沒有這些,那麼國家將不再國家,而這些國民也不可能得到世界各地的尊敬。
歷史教育之於國家意識的建立乃至強化,土耳其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年鄂圖曼帝國瀕臨崩解,土耳其人面臨被列強瓜分的亡國危機。所幸,在阿塔圖克‧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耳其人軍民一心,在經歷重重難關、浴血戰役之後,總算免於被四分五裂的命運,成功建國。土耳其人很清楚先人的犧牲所換取而來的國家是多麼地珍貴,也因此,他們十分尊敬那些為國捐軀的老前輩,也非常重視歷史教育。
土耳其人強調本國歷史,台灣呢?國民黨的統治導致台灣被迫接受一段不屬於它的記憶,台灣學生要學習一個可能一生都不會拜訪的陌生國度的過去;當土耳其在慶祝沙卡利亞大敗希臘時,我們卻在歌頌武昌起義── 一場跟台灣毫無關連的革命。假若新課綱成功上路,十年之後,某個台東來的原住民可能會毫不猶豫的說出:「我是中國人」這種瘋狂的發言。
看到這裡,有誰還覺得歷史教育真的不重要嗎?
試想,如果沒有歷史教育,我們的社會會變成甚麼樣子?一個沒有記憶的島嶼,一個欠缺認同的國家,那會是甚麼可怕的光景?
到頭來,台灣若不是成為另一個更極端版的新加坡,窮的只剩下錢,而追求品質生活的只想移民;就是退化成比原始部落還不如的存在,經濟產業也沒有,文明文化也沒有的鬼地方。
歷史教育也能提升人民的素質,德國就是很好的例子。與土耳其不同,把德國推向差一點瓦解邊緣的,不是外國勢力,而是出自自己國內──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好吧,我承認,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但仍然是德國民主體制產生的國家元首)二戰之後,德國一分為二,變成東德與西德,分別加入共產與民主陣營,直到1990年才回復一統。經過了上述教訓,德國人深知國家機器失控的可怕以及民主自由的寶貴,為了不讓得來不易的民主消失,提升人民的民主素養遂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德國人對二戰時期猶太人大屠殺的反省是有目共睹的,且為人所讚揚的。轉型正義不是僅限於司法範圍,更擴及到歷史教育上。藉由批判獨裁政體、痛定思痛的徹底悔改,以及努力教導學生不讓悲劇重演,德國終於重新站了起來,並贏得了各國的喝采。此外,拜完善的歷史教育所賜,德國培養出宏觀的視野、卓越的外交能力,使其得以主導歐盟,成為全歐洲的領航員。
反觀台灣,1945年終戰以來,經歷了幾十年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好比悲慘的228、白色恐怖等等,真相仍未公開,殺人犯仍然逍遙法外,轉型正義仍未落實,執政者卻要我們:別拘泥於過去,要往前看,社會才能進步,國家也才有未來。「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國民黨卻是要我們原諒外加遺忘?!薛化元教授說的好,台灣的歷史是「從來沒有記得,怎麼能夠原諒?」是啊,連加害者是誰都不知道,如何侈談原諒?又該原諒誰?
一味地獨尊大中華思維,要怎麼擁有多元文化的胸襟?要如何培養廣闊的國際視野呢?
台灣人從來沒有真正書寫過自己的歷史,沒有歷史的解釋權,只能聽從一個外來政權為我們制訂的版本,也因此不瞭解歷史;由於不瞭解歷史,進而缺乏思辨能力,也最容易受騙,對執政者來講,當然也就最容易管理。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汲汲營營於此次課綱微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