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者家屬的傷痛,社會大眾的恐懼,在在決定加害者是否可以有一條不同於死刑的道路。
台北市國小八歲女童遭到歹徒隨機割喉死亡的不幸案件發生後,社會輿情群起沸騰。任課老師們紛紛詢問班級裡的學生贊不贊成廢除死刑,絕大多數學生義憤填膺,堅決反對。回到辦公室裡,同事們對於死刑的態度,不外乎是血債血還,大快人心;不然就是養這些人渣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已。大多數學生與老師的反應,著實反映出台灣社會現階段大多數民眾的想法。
當柯P市長提出死刑可以用終身監禁來取代;當姚立明先生點出廢死爭議的關鍵點在於台灣沒有真正的無期徒刑;當有人提及前法務部長王清峰任內有個『逐步廢除死刑小組』,曾經廣徵『廢死』與『反廢死』兩派社會賢達的意見,提出在『死刑』與『無期徒刑』之間加入一個『特殊無期徒刑』,不受減刑及其他特惠措施影響時;曾經堅決反對廢死的筆者深有戚戚焉,提出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經典電影《刺激1995》中的男主角安迪是一位遭到誣陷殺害妻子與其情夫的銀行家,鋃鐺入獄的鯊堡監獄裡有位年長的囚犯,布魯克斯。布魯克斯因為年少輕狂而在監獄裡度過了大半的人生,服刑五十年後假釋出獄時已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他因為恐懼社會的快速變化,無法適應社會的步調,絕望之際選擇自殺身亡。活著,有時候比死還痛苦,加害者用一生付出代價,何嘗不是懲罰最好的註解呢?
其次,『廢死』究竟能不能有一條終身監禁的道路來取代,社會應該理性對話討論,而非流於理盲濫觴;或是採取國外所謂的『信心重建期』來給予加害者一段非常長的刑期不得假釋,用來徹底檢視加害者是否真心懺悔贖罪。加害者在服滿『信心重建期』的刑期後,必須接受縝密的醫療鑑定與評估,並廣納社會大眾的意見後而決定是否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這種模式其實也可以商榷。
最後,廢死與否一定要凝聚社會共識。被害者家屬的傷痛,社會大眾的恐懼,在在決定加害者是否可以有一條不同於死刑的道路。
作者 / 宜和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