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庸一
最近,食品安全的連續出包,相信已讓民眾食不下嚥。除了膽擅心驚外,也無所適從。
食藥署積極動起來,是一個好的現象,也值得鼓勵。不過,在上架、下架的同時,也應該告訴人民,什麼東西是可以吃,什麼東西需要經過什麼手續才能吃和什麼東西絕對不能吃等。在取締的時候,亦應有輕重緩急之分。而且,應讓民眾知道。
舉最近的食安例子來講,黑心油、英國藍、日本食品的換標籤事件、胃藥添加碳酸鎂、碳酸鈣賦形劑及食品的使用或添加工業用成分等。雖然皆為違法,但,影響民眾健康的情況,卻差異極大。在未能擬定有效管理策略前,食藥署不妨考慮以二個主軸,來做為決定處理的次序考量,並提出適時的使用警示。第一個主軸是,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第二個主軸是,被食用的普遍度。除了快速確定分析結果外,依上述二個主軸排出的優先次序,投入應有的人力、經費。切忌像目前一樣,輕重不分,讓人員疲於奔命,也徒増民衆的不安。
以上述所列,在下架、檢驗後,英國藍明顯含有嚴重危害健康的禁用劇毒,整個製造、販賣,即應立即禁止及銷毀(食藥署處理可算明快),並警示民眾;日本食品換標籤事件,除告知民眾,其輸入因違法被禁外,已應告知已食用者不必擔心其安全性(已檢驗,未驗出成分異常)。我以二個極端的下架食品為例,主要在強調食藥署除了下架外,有責任告訴食用者後續所可能遭受的風險和如何應對。這才是民眾關切的問題。因為,有很多被認為可能危害人體的成分,在造成實質性不可逆的傷害前,可能與其日用量和使用期間的長短有關。日常用量大、長期使用的食、藥品,品管理應嚴格、持續,不應輕忽。例如,現在上架的油又每天被照吃,只不知道黑心油是不是已真的絕跡?
記得二十幾年前,發生蔬菜農藥殘留問題時,我曽問過一位台大公衛的年輕教授朋友怎麼辦?他告訴我台灣的農藥大多為有機磷,只要施用後一星期左右,清洗後,應已無問題。若仍擔心,不妨將外葉剝除,再多清洗幾次。若還是不放心,就把青菜煮熟,將農藥破壞,就一切ok了。我就一直奉行至今。
最近,有次坐計程車在中部路旁山邊看到許多結滿成熟龍眼的果樹時,我很好奇的問司機為什麼沒有人偷摘去賣?他笑笑的告訴我,沒有人會去偷,也沒有攤販敢賣來路不明的龍眼。再問下去,他的答案竟是:現在的農藥很毒,要超過一個星期才能採收,因為不知樹主何時灑農藥,因此,沒人敢偷、敢賣,因為它會出人命!我開始擔心用了二十幾年的那招,現在不知還能不能適用?
食安的風風雨雨,真不知何時才能告一段落。每當事件發生,看到食藥署疲於奔命,造成來源漏洞的農委會和工業局,卻總是一付事不關己、悠哉遊哉的態度,真令人看不下去。衞福部部長應有具體的積極作為,除了力爭部會間的分工和恊調以杜絕禍源外,應在人力和經費上,即時給予食藥署各種必要的支持,而不應再任令其獨撐。希望食藥署能夠早日告訴人民,日常食用品中,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需要經過什麼手續,才能吃得較安全!相信這也是大家目前最殷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