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大多時候作為執政黨的自由民主黨,在十月四日,完成了總裁改選。並由選前不被看好的資深議員高市早苗(在政治的梯次上,她跟故首相安倍晉三都是1993年同一期當選的),擊敗小泉進次郎與林芳正等勁敵。
在台灣,大多數的媒體,都把焦點放在「自民黨首位女性總裁」上,似乎這次的選舉結果是性別平權的表徵。此言雖然不錯,但是在日本,人們所關心的並非此事。
對日本政治的影響
其實,日本在政治光譜上,長年有左右之別;而這樣意識形態的分野,區分了對於國際關係、財政稅徵、產業經濟、文化國體的態度。小泉、石破所代表的向來是自民黨內,強調接軌歐美的自由派;而高市、麻生太郎等,則是重視國體、文化本位的保守派。過去歐美國家的政治議程,都被認為相當左傾、強調身分政治,隨著川普在美國的施政,歐美政治已開始反思左派政治的隱患。現在隨著高市的上位,也意味著日本跟進了歐美政治社會向右轉的常軌。
高市早苗去年自民黨總裁選舉時,就狹著極高的支持票數進入第二輪,但惜敗於現任的總理大臣石破茂。去年的總裁改選,「裏金事件」被安倍長年的黨內政敵石破茂當作清算安倍派的政變手段;而高市在當時扮演的角色,就是安倍意志的延續者。所以,這次的選舉結果,可說是黨內在經過2024年眾議院改選、今年參議院改選及東京都選舉三次大敗後,黨內民主對石破茂及其路線的重新調整。
其實高市早苗這次的獲勝過程是相當曲折的。讀者應當注意到,在第一輪投票中,如果只計算自民黨國會議員票數,其實她是排名第三。如果不是黨員代表票強力奧援,那麼這將讓她進不了第二輪。這也意味著自民黨內有人擔憂,其堅固立場的作風,可能會讓參眾兩院席次都沒有過半的自公聯盟,難以與其他在野政黨協商。面對來自黨內同黨同僚議員的質疑,日後該如何因應,是未來的高市總理大臣需要面對的了。
論對台灣的關係
高市早苗的當選對台灣的本土政權而言,當然是最感開心不過的事。因為日本政治的運作裡,如何因應中國給予日本的壓力,向來都是一大課題。其中一個政治指標,就是「是否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中所供奉太平洋戰爭之陣亡將士?」。
對中國政府而言,只要參訪靖國神社就是辱華之舉,反之則為表親善的記號。高市早苗正是不避諱中國壓力屢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的政治人物,這舉動所釋放出的,就是對「東亞歷史詮釋權」有自我主見的外交訊號。除此之外,高市早苗長年來多次訪台,更是對民進黨前後任總統乃至地方縣市首長都不陌生。
在石破茂政權當政時期,台日之間大概有幾項突破,首先是國防上前統合幕僚長(相當於台灣的參謀總長)岩崎茂出任行政院顧問以及台日聯合海巡訓練;其次是外交部林佳龍部長訪問日本。這些發展,在高市時代是可以預期能繼續見到開花散葉,是台灣值得期待之處。
作者:賴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