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近日因風災造成堰塞湖潰堤,十數條人命因此喪失。突如其來的災難,理應是全民共同面對的考驗,但遺憾的是,災後的社會氛圍卻不僅僅是哀傷與重建,還夾雜著政治口水與責任推託。當人民最需要的是溫暖與穩定的承諾,部分縣府高層卻忙著卸責,例如計較經費問題、指責中央未爆破堰塞湖等違背救災優先原則及行政倫理之事,甚至用政治指導專業,不思考爆破堰塞湖可能致使更多人命威脅,救災場合儼然成為另一場政治舞台,凸顯「天災無情,人禍更重」之謬。
在第一線,我們看見無數公務員、消防隊員、國軍與志工日以繼夜守護家園。有人涉水運送物資,有人冒險進入危險地帶搜救,還有志工自掏腰包提供食物與庇護。這些基層身影,才是災後真正的脊梁。然而鏡頭轉向縣府高層,卻只聽見誰該負責、誰資源不足、誰沒出力的爭辯。這種落差,讓基層的辛勞更顯淒涼,也讓災民覺得自己被棄置在政治爭功的背後。對災民而言,失去親人與家園已是無法承受之重。他們需要的是安置、物資與心理支持,而不是「潰堤定義」的爭論或「經費責任」的扯皮。當地方政府沉迷於語言遊戲時,受災者卻只能在殘破的土地上孤立無援。這樣的對比,是社會無法忽視的痛點。
其實,這次的救災態度並非偶然。花蓮縣政府的治理風格,長年以來就飽受爭議。施政偏重於大型造勢與形象工程,卻忽略基層需求;資源分配時常失衡,甚至連災後捐款的運用,也一再被質疑缺乏透明與公正,即使未受司法公認卻早已引發社會不信任。此外,中央下達多次洪水、潰堤警示,然基於救災仰賴第一線地方政府執行,與民間動員力,許多細節中央難以完全掌握,吉旭父母官鼓舞士氣、「暫留台灣而非匆忙返台」。反倒是名面上非縣長的人卻比實質上是縣長者,更熱衷於搶鏡頭、卸責、引發口水戰。令人懷疑,其是否需要靠攻擊帶堤防守,藉由轉移救災瑕疵於中央,繼續維繫他們在地方治理的「不敗神話」?當災民在帳棚中等待下一餐時,政壇人物卻忙著搶在鏡頭前亮相,這樣的荒謬,早已引人詬病。
過往災後的善款流向,花蓮縣府的處理方式一再引發社會質疑。經媒體與政府爆出延宕、模糊、缺乏透明度,這些問題至今未見徹底改善。如今風災再臨旋即又開啟募款帳戶,社會已開始擔憂捐款是否會真正用在災民身上,不能用他人的錢做自己的面子,再度淪為地方政治操作的工具。對災民而言,這樣的不信任感,是二次傷害。
救災不是秀場,也不是口水戰。當中央與基層已傾全力投入,地方政府更應展現承擔,而不是將災難視為推託與造勢的機會。災民真正渴望的,是一個可以依靠的政府、一個能把資源送到需要之處的體制。所有高官應停止算計、爭功諉過、停止作秀,體恤災民及一線底層救災軍公職才是花蓮此刻至關要緊之事。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