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飛彈問世超過半世紀,除了大幅改變海戰的面貌外,反艦飛彈的發射載台依序有船艦、飛機、岸基與潛艦,每種發射平台受到的空氣阻力、發射後的飛行模式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其飛彈本身的射程,國軍除了具備自行研發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外,也向美方採購數款反艦飛彈。
威脅越大、須提升射程
然而隨著中共解放軍的實力增長,軍方現有的各型反艦飛彈在射程上僅約150-400公里,對於一般的水面艦與登陸艦尚有「嚇阻與打擊」能力,但對於解放軍航艦戰鬥群呈現力有未逮的局面。
2023年軍方開始向美方提出採購AGM-158「聯合空對地遙攻飛彈」(Joint Air-to-Surace Standoff Missile),該款飛彈基本的射程約370公里,增程型約925公里,極程型約1900公里,美方礙於美中兩強複雜的政經局勢,以及認定台灣應建構「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能力予以婉拒;根據國防部日前公布的「114年上半年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列管軍品清單」中顯示「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軍方會出現該研發裝備,實際上與目前軍方所使用的反艦飛彈射程不足有所關聯,特別是解放軍海軍「航艦戰鬥群」(carrier battle group)的打擊範圍往往距離台灣至少500公里以上,艦載機在升空後於遠距能對我軍產生實質威脅,在外購不易與威脅未消除的前提下,自主設計成為一條必走的道路。
戰術想定
在想定的戰術中,未來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的射程應有約500公里至1000公里左右,該射程能從台灣本島發射,途中的飛行導引與目標搜索,在美方與國軍的協助下能完成對敵軍的攻擊與摧毀,雖然解放軍海軍的航艦戰鬥群,其主要的作戰目標在於「區域拒止」,也就是在台海衝突爆發前或戰爭中,擔負阻止美軍前來協防的軍力,美方現有的裝備清單中,美國海軍F-18E/F戰鬥機能攜帶AGM-158飛彈、位於關島的B-52H長程戰略轟炸機能亦能攜帶AGM-158飛彈,能同時對解放軍海軍大型水面艦進行嚇阻與攻擊。
美軍具備該款飛彈的研發、部署能力,國軍在制海作戰上,也需跳脫傳統的水面艦作戰,配合岸置反艦飛彈發射單位,開發出超長程次音速反艦飛彈,增加對於解放軍海軍的嚇阻。
代結論
威脅越大,其裝備的開發必須多元,這是面對現代戰爭威脅需有的觀念,雖然軍方在反艦飛彈的發展長期以來成果豐碩,但若要應付更遠的海上目標,著手發展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配合其他的偵蒐裝備、軍種合作,才有機會防範解放軍的航艦大吉群。
作者: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