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川普再次回任美國總統之後,台美方面都對川普總統是否延續第一任時期諸多友台政策抱持高度期待,然而近期的諸多發展顯示事與願違,甚至顯露出不祥的徵兆。
先是《華盛頓郵報》和《金融時報》均報導,國防部長顧立雄原訂6月出訪美國與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會面,因為美方擔心此一會面危及美中貿易談判與川習會,而在最後一刻臨時取消,美方迄今也未告知會談的新時程。
其二是賴清德總統預訂在8月初出訪友邦巴拉圭等中南美國家,途中將過境美國,然而突然臨時喊停,《彭博社》及《金融時報》披露,因為美國方面擔心影響美中貿易談判,以及美國總統川普可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因此讓賴總統出訪過境紐約一事生變,目前事態仍在持續斡旋中。

其三是川普政府近日宣佈對台灣課徵百分之二十的關稅,儘管賴總統緊急召開記者會表示是暫時性的,未來仍然有調降的空間,但是相較日本及南韓的關稅為百分之十五,而且川普政府並未發出專函通知台灣,而是簡略的將台灣列在跟其他次要國家的統合通知欄目,對於在美國亞太戰略中具有關鍵位置的台灣竟然是如此對待,引起不少關注台美關係的國內外學者微詞。
前述情況讓人想起川普第一任時期的國安顧問波頓在回憶錄《密室風雲—白宮回憶錄》提到川普總統對台灣的看法:「他(川普總統)指著桌上的馬克筆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著整張辦公桌說:『這是中國』。」一般認為這顯示川普總統並不特別看重台灣的重要性,台灣的地位被他認為遠低於中國這樣的大國。
如今川普總統在處理台海議題上看起來似乎重蹈在調解烏俄戰爭的錯誤,那就是過度重視大國(如中國、俄國)而輕視甚至壓抑小國(如烏克蘭、台灣)以討好大國作為談判的籌碼,對於台灣來說,更糟糕的是相對川普第一任時期,今日的川普核心圈少了龐培歐、博明等友台者,更多是川普個人的主觀決定,這使得台灣的處境不若川普第一任時期來得從容。
根據各方報導,川普總統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在外交安排下率領眾多美國商界高層訪問中國,跟習近平會面為美國爭取商機,在這種情況之下,川普政府刻意和台灣保持距離,甚至壓抑台灣,恐怕會維持一段時間。
而在這段期間,隨著前述川普政府作為、台灣政局變化、朝野勢力消長及關稅效應的多重影響之下,台灣內部「疑美論」甚至反美論調的發酵恐怕難以避免,對於台美關係的衝擊值得主政者、相關部門重視,並作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