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讀者們多數看過電影「投名狀」,其貌似演繹兄弟因情因利鬩牆,實則描寫主角從失敗到崛起過程中,一次次靠邊抉擇之路。從第一次向結義兄弟納投名狀,換取他們效力;第二次則是對三位高官繳納,換取升官。最後一次是以兄弟之命作為效忠朝廷的投名狀。無獨有偶,台灣十年來崛起一位網紅型政客,透過不斷地向當時權勢者諂媚,不惜充作位主撕咬敵人的狼,叼著故主或敵人之首,納為象徵忠貞的投名狀,迎來一次次華麗的變身。

這位網紅政客名聲過響,不妨姑隱姓名。觀察其十餘年來政治路,從來不是漸進,而是跳躍式猛進。當年高舉「反財團、反黑金、打破兩大黨壟斷」的橫幅,進入時代力量,成為小黨運動代言人。再到2019年退黨不久,搖身一變為親近藍營媒體的評論常客,進而在2023年底與柯文哲合體,成為民眾黨的政策發言人與罷免先鋒。這一路上的政治變形,堪比變色龍遇上色盲觀眾——「他變得這麼自然,我們也被迫視若無睹?」
有人說,他只是「務實」,懂得「善用平台實現理念」;但更多人開始質疑,這個理念到底是什麼?如果可以與國民黨裡當年你誓言要打倒的那些人並肩站在罷免戰車上,是不是早已忘了當初高喊的「還政於民、終結藍綠」口號?想必是故意忘了,哪個成功人士還會記得他過去的潦倒地位,從拋棄讓他成名且短暫掌握權力的時代力量,還有太陽花時代年輕人。惟細思後,人家欲攀上青雲作九龍,往總統之路上的一切都可犧牲,所以對他的抉擇也見怪不怪。如同電影「投名狀」就是主角一次次用犧牲兄弟人命來換得功名,然主角理念終究沒忘,立志作一名清官,最終仍壯志未酬,死在上位者那聲名為不信任的槍聲。
近期,他又打算再立一張投名狀給藍營。近數月,他帶領多場罷免泛綠人物行動,從陳椒華、王世堅、林易瑩到郭國文,罷免對象多為綠營人士,看似是在替民意出口,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場大型政治清算秀。面上他高舉「民意審判」之名,實際卻把選票當作刀,揮向自己定義的敵人。他說罷免是公民權,但從不罷免那位曾推動黨產會凍結案、也主導改革法案的國民黨委員。這種選擇性正義早已不是理念,而是「選邊站」的伎倆。七月的大罷免風潮,實則就是黃國昌向柯文哲與泛藍勢力遞出的政治投名狀:我願意為你出征,請讓我成為未來戰車的司機。
他始終是一位政治動員能力強者,他擅長把結構問題簡化成對立、把複雜民怨包裝成罷免理由。這是他過人的政治才華,也是他逐步脫離理想主義的過程。他清楚在政黨政治裡,小黨必須要有「戰功」才得以生存。戰功不盡作為他地位墊腳石,所謂「人為韭菜,我為鐮刀」他將仇恨種子種再粉絲心理,茁壯後成為一張張選票及鈔票,收割完再說我們恨未盡,需要繼續恨,過去恨國民黨,現在恨民進黨,當真與柯仙仔崛起如出一轍。再挾這股年輕支持群眾,宣稱只有他們能吸引年輕人,藉此投靠藍營,再從諸位大角中尋求新的宿主。別小看他被韓國瑜虧的政治意義。作為咆嘯之王被玩世不恭的院長洗臉,無疑是再繳一份投名狀,韓粉是深藍代表,因為過去他作為泛藍之敵記憶猶存,只有讓深藍群眾找到出氣管道,方能洗藍而華麗變身。
這也難怪韓院長為何稱他作呂布,也許寬厚的韓國瑜無羞辱他的意涵,無論藍營是否故意洗臉,但褪去他信裡對藍營輕蔑感卻勢在必行,不過一個願打,一個忍痛笑著挨著,心裡咒罵罵的。所以,這張投名狀不但短期博得藍營底層好感,更藉由大罷免成為反賴大將,因為他還想要中間選民票源,只要把支持度吹到最大,要自己選或寄生藍營方有再納一次投名狀的資本。
作者: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