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府提出的都市計畫願景,並未完全瞭解各行政區在地發展的歷史脈絡,結果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失敗。
作者 / 路向南
柯文哲團隊上任百日,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出「2050年台北大改造」的願景短片,希望讓市民初步瞭解市府的都市計畫長期構想,包括:中正萬華復興計畫、大同地區再生計畫、西區門戶計畫、創意產業廊帶、東區門戶計畫、松山機場地區再生、社子島開發、公辦都更與公共住宅等,目標是讓台北在未來邁向更宜居的城市。
這部短片的表現手法很有創意,對於短片內容,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提出兩點建議:
一、都市計畫如果前朝曾經努力過,建議也要給予一些肯定,不適合全部據為己有。
二、依目前所見,市府所提的計畫停留於「計畫實質內容」,對於「民眾參與程序」仍然停滯不前,在制度上並未有任何變革的芻議,都市計畫的行政流程能否突破目前虛有其表的形式民主參與方式?
除此之外,基於市民立場,我想再提出一點建議——市府提出的都市計畫願景,並未完全瞭解各行政區在地發展的歷史脈絡,結果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失敗。
以我比較熟悉的南萬華地區來說,在短片第35秒的「中正萬華復興計畫」,很明顯是以捷運萬大線計畫,來帶動本地發展(南萬華人知道房子要買哪裡了吧)。
這個計畫,忽略了南萬華的百年老街—「東園街」的在地重要性。因為東園街發展甚早,日治時期甚至是本地對外交通僅有的一條現代化道路,因此形成完整的生活機能,包括各類店鋪與市場、小學、銀行、郵局、派出所等,都在步行10分鐘以內的路程。這樣適合生活的好地方,可惜因為萬大路與西園路的拓寬與發展,讓相對狹窄的東園街在近年沒落了,也逐漸被遺忘。
如果我是都市計畫的主政者,會以「大稻埕/迪化街」為啟發(但不會抄襲上述的街區再造方案,因為南萬華的歷史脈絡、產業機能與都市分工,跟大稻埕完全不同),規劃為「東園老街區」,一方面發揮其在地完整的生活機能,另一方面對外交通則結合未來的捷運萬大線,讓這裡成為「適宜人居的城市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