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士清
今天是「四六事件」的66週年,嚴格來說不是一個紀念日,但筆者希望參與過「318學運」的年輕朋友,必須知道「四六事件」是經歷過流血的學生運動。雲水謠這部電影,其編劇將背景設定在陳秋水(陳坤飾演)這位左派青年因228事件而被迫到中國大陸,或許以「四六事件」更為合適,但不知張克輝先生是否經歷過四六事件?
1948年,「228事件」的陰霾未散,國民黨政權在內戰中遭遇疲態,全中國各地學運與示威不斷,台灣當時以師院與台大為首的學生,為了提高公費待遇而主導「反飢餓鬥爭」,使得兩岸之間的學生運動合流,引起國民政府的正視,為防患未然而引發當局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史稱「四六事件」。
1949年3月21號,聚集近千餘名學生在警察局前抗議,因前夜台大法學院學生與師院博物系學生,共乘一輛腳踏車騎經台北市大安橋,撞見的謝姓員警認為他們違反交通規則而予以取締,認知上的差異因而發生警民衝突,隨後兩名學生遭致第四警察分局拘押。劉監烈局長在學生的壓力下當場簽字,並下樓向廣場上的學生致歉,才暫時平息這場風波。
1949年3月29日夜晚,以台大和師院為主的學生自治會,在台大法學院的操場舉行了一場慶祝青年節的營火晚會,大會並宣布要在各校學生自治會的基礎上,成立「台北市學生聯合會」,以「爭取生存權利、反對饑餓和迫害、要求民主自由」等口號,號召全省學生的聯結,當局已注意到這活動是否有共產黨滲入。
時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已從南京返台,當他聽完事件報告並請示蔣總裁後,下令警總副司令彭孟緝負責,清查「主謀份子」。隨即4月5日的清明節展開行動,台北到處風聲鶴唳,學生人人自危,也莫不群情激憤,學生開啟一場更盛大的罷課遊行,衝撞當局的底線,特務與學生在台大宿舍前打起攻防戰,學生以桌椅搭建於門口,企圖阻擋特務與軍警前往宿舍逮人。
當晚,師院的代理院長謝東閔接到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兼總司令陳誠發出的代電,指名要逮捕6名學生;此刻,台大校長傅斯年據信也接到同一電令,點名逮捕14名學生。陳誠還在當晚,召集警總副司令彭孟緝、謝東閔及傅斯年三人到他家開會,決定當天晚上驅離學生,也決定四六事件走向。
根據謝東閔的回憶:事件爆發前一晚,他和傅校長以及警備司令,提出因應之道;警備司令部堅持要動用軍隊進入校園內抓人,謝東閔和傅斯年主張學生的事可以慢慢勸,不要用軍隊;但司令部仍堅持軍隊抓人。彭孟緝提到:「謝東閔向陳誠鞠了一個躬,他說,師範學院的院長他不做。」傅斯年則是對彭孟緝講:「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彭孟緝回答:「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殺。」
1949年4月6日凌晨3時,彭孟緝與保安處長親自指揮之下,攻陷台大男生宿舍,並集體逮捕並將百名學生押到軍用卡車,載到陸軍第三部隊的營房,整個逮捕行動就此告一段落。總計,當天共有百餘名以台大與師院為主的學生被捕入獄,其中有七人在獄中被槍斃,不少學生失蹤,是為「四六事件」,為大學自治蒙上白色恐怖的陰影。
回顧台灣學生運動發展,四六事件可謂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串連最深的一次,不僅大於日治時期的學生運動,亦非近期的學生運動可比擬。四六事件的學生領袖,不是被逮捕入獄,就是逃離台灣轉往大陸,繼續投入紅色革命。事件之後,台大與師大的校風,也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當時台大隸屬教育部而未受省政府的強力整頓,或許傅斯年校長有著五四運動的學運領袖經驗,在捍衛學術淨土的有所堅持。
無論如何,筆者希望參與過學運的年輕人,能瞭解四六事件這段歷史,這個政權,不是沒有開槍鎮壓過。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