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齡駕駛者無故衝撞路機車騎士及路邊學童,新聞畫面著實令人不勝唏噓,臺灣輿論關於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的相關議題也沸沸揚揚,交通部臨時提出的改方向也被民團批評「治標不治本」,至於如何廣納民團政策建議讓交通通研擬改進方案能「治標又治本」,考驗現任交通部長的專業、耐心與智慧。
倘若交通部長不具備政務官該有的政策協調及政務領導能力,畢竟出現重大交通意外事故的課責對象本事「交通部長」,若部長缺乏專業能力建議宜辭職下台以謝國人,讓更具交通事務專業者出來善後。然而,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是否具有一定之因果關係,有待檢警持續調查以持續地釐清案情,但輿論認為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並非必然的直接因果關係。

以下是一些觀點和數據支持:首先,身體機能衰退與駕駛能力下降,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駕駛者可能會面臨視力、反應速度和身體機能下降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駕駛安全性;再者,事故風險增加,根據統計數據高齡駕駛者參與的交通事故的機率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這也受到駕駛者個人的健康狀況、駕駛技能以及是否遵守交通規則等因素的影響;最後,綜合評估的重要性,許多國家和地區通常會實施駕駛者健康檢查、驗光檢查和定期駕駛能力測試等措施,以確保高齡駕駛者的駕駛安全性。
至於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為何會受到民團的批評,檢視交通部提出臺灣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首先,加強駕駛者健康檢查,提高高齡駕駛者的駕駛健康檢查頻率和覆蓋率;再者,修訂駕駛證核發標準:可能會調整高齡駕駛者駕駛證的核發標準,例如更新的駕駛技能測試或更嚴格的駕駛能力評估。然而,上述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被批評為「治標不治本」的原因可能在於,雖然這些措施可以改善高齡駕駛者的駕駛能力檢測,但未能直接解決高齡駕駛者與交通事故之間的深層次問題,例如社會文化、交通設施的配套措施和公共運輸的完善等。
交通部應重視民團提出的更激進改革方案及可行性,一些民間團體可能提出更激進的改革方案,例如:強制性駕駛能力測試:不僅對高齡駕駛者進行定期的駕駛健康檢查,還可能要求高齡駕駛者參加更頻繁的駕駛能力測試,以確保他們的駕駛技能仍然符合安全標準;抑或行駛限制,對特定年齡段的高齡駕駛者實施駕駛時段、路段的限制,以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事實上,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宜閉門造軍,雖然民團倡議上述的激進的交通改革方案可能會引起社會和政府的廣泛討論,但其實施可行性和對整體社會的影響需要綜合考量。
在國際上,筆者參照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實施了針對高齡駕駛者的相應政策和措施:首先,駕駛能力測試:定期進行駕駛能力測試是常見的做法,以確保高齡駕駛者的駕駛能力符合安全要求;駕駛證更新要求:許多國家要求高齡駕駛者在一定年齡後進行更頻繁的駕駛證更新和健康檢查;交通安全宣導:通過宣導活動和教育來提高駕駛者和社會大眾對高齡駕駛者安全駕駛的重視程度。
國際上處理高齡駕駛者交通事故的做法及對臺灣的啟示,或許可以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管理實踐和政策措施,同時考慮臺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高齡駕駛者管理政策,以提升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不讓三峽重大交通事故再次上演,徒增輿論對臺灣現行交通的不滿情緒。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