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美股收盤後簽署兩項關於關稅的行政令,宣布對貿易夥伴設立10%的「基準關稅」,並對包括台灣在內的某些地區徵收更高「對等關稅」。其中,台灣被課以32%的關稅,理由是「台灣對美課徵64%關稅」。這一說法立即引發廣泛困惑,經查證,川普團隊竟是採用「對美出超/對美總出口」這一非常規計算方式得出64%的數字。這種將貿易逆差簡單等同於關稅水平的做法,不僅暴露了其經濟邏輯的混亂,更凸顯了其將複雜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危險傾向。
川普所謂的「台灣對美課徵64%關稅」完全是一種統計誤導。實際上,台灣對美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適用關稅稅率僅為5.67%,遠低於WTO成員的平均水平。川普團隊採用的「出超/出口總額」計算法,本質上是將美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選擇所導致的貿易差額,扭曲為台灣的「不公平關稅」。這種算法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台灣出口美國的半導體、電子元件等中間產品,經過美國企業加工後產生的品牌溢價和設計價值,才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用政治人物的話術掩蓋價值鏈分工的經濟規律,無異於刻舟求劍。

將台灣列入所謂「骯髒15國」名單,是川普慣用的政治操作手法。通過製造外部敵人轉移國內矛盾,一直是其政治劇本的核心情節。美國當前面臨的高通膨、產業空心化等問題,本質上是其長期奉行量化寬鬆、忽視製造業升級的結果。然而,川普選擇將責任轉嫁給貿易夥伴,既迴避了結構性改革的難題,又迎合了民粹主義的情緒。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標籤化操作刻意模糊了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將經濟議題與地緣政治綑綁,為中美關係埋下新的隱患。
歷史經驗表明,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能解決根本經濟問題,反而會引發連鎖反應。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加劇大蕭條,2018年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農民損失慘重,都是前車之鑑。面對美國可能再度揮舞的關稅大棒,國際社會需要形成三方面共識:首先,通過WTO等多邊機制聯合反對單邊制裁;其次,建立跨區域的供應鏈預警機制,降低對美市場依賴;最後,新興經濟體應加速本幣結算體系構建,減少美元武器的殺傷力。歐盟近期推出的「反脅迫工具」立法,正是集體防禦的有益嘗試。
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當下,各國更需要的是協作而非對抗。美國作為最大經濟體,理應為世界提供穩定性而非不確定性。當政治人物為短期利益扭曲經濟規律時,受傷的不僅是貿易夥伴,最終買單的仍是美國消費者與企業。世界不應忘記:解決貿易失衡的真正藥方,從來不在關稅稅則表中,而在創新能力的培育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之中。面對單邊主義的回潮,國際社會唯有堅持理性與合作,才能避免重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覆轍。
作者:林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