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推行關稅政策,將對全球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且針對特定國家加徵20%至46%不等的關稅,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成為川普關稅政策針對的對象,台灣也難以倖免,被課徵對等關稅32%。
消息一出引起台灣在內的國際震盪,總統賴清德和行政院長卓榮泰相繼表示已經著手因應此一變局,而各方專家在討論川普的關稅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同時,也爭議著台灣該用什麼樣的籌碼跟談判條件爭取和川普政府斡旋。
不過,相關討論似乎多著重在如何運用台積電在內科技產業和川普政府談判,卻似乎忽略了一個有效的籌碼,那就是軍購。

事實上,川普政府將軍購視為抵銷台美貿易逆差方式的不乏其人,比如說:
―曾在第一次川普政府擔任貿易顧問、現在出任第二次川普政府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的納瓦羅(Peter Navarro),曾在《金融時報》為文指出,台灣應該向美國大量採購武器,不僅向美國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也是最快抵銷台美貿易逆差的方式。
―前美國國安顧問歐布萊恩也曾在去年12月表示,期待未來會看到台灣大規模採購美國武器系統來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的美方貿易赤字。
前述美方人士的看法都可以視為川普政府的期望,儘管今年二月《路透社》報導台灣正考慮向美國提出採購70億到100億美元左右的軍武清單,甚至直接講明「凡能實現軍隊建軍目標的武器裝備均被列為招標對象。」,但是細究其內容多集中在不對稱戰力的部份,其實在軍隊,特別是陸軍方面,還有不少可以作為向美國提出軍武採購的空間,像是這幾個方面:
一、今日陸軍仍然保有數百門未經性能提升的105公厘和155公厘拖曳榴炮,過往軍武圈曾有不少建言主張引進美國的「鷹眼」(Hawkeye) 105公厘自走炮和「布魯特斯」(Brutus) 155公厘機動榴炮系統,倘若引進美方系統,不僅降低單位人力負擔與強化機動性,更可以作為未來對美軍購清單的政策選項。
二、陸軍目前有四百六十輛M60A3戰車和近千輛CM-21裝甲車,這些裝甲車輛大多沒有經過大幅性能提升,而美國廠商已經有許多成熟的性能提升方案,國防部可以向美國廠商洽商引進大幅升級、改良這些裝甲車輛的方案,列入未來對美軍購清單。
三、國造輕兵器如狙擊槍、「紅隼」火箭彈始終為軍隊內外所批評,跟國外同類產品相比,閉門造車的設計、質材等問題就非常明顯,國防部和陸軍主事者應該思考即早停止自製這些國造劣質兵器,向美方大量採購更成熟而耐用的同級產品代替。
四、目前軍方使用的國造夜視鏡,都是與目前國際同類產品脫節已久的裝備,而且數量都不足,反映出軍方和中科院在研發相關裝備的落後和閉門造車,國防部可以向美國提出採購大量符合目前國際水準規格的夜視鏡,並爭取在台灣授權製造相關裝備。
五、2018年陸軍原本規畫向美國採購344輛「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LTV),不料國防部認為單價過高,於2019年決定改由軍備局209廠自製「偵搜戰術輪車」。
但是最後證明,國造「偵搜戰術輪車」不僅價格比「聯合輕型戰術輪車」更貴,性能更是比不上,國防部跟陸軍主事者應該趁即時止損,重新大量引進美製「聯合輕型戰術輪車」全面取代國造偵搜戰術輪車。
前述項目如果作為未來對美軍購清單,至少可以帶來二十到三十億美元的效益,這還不包括其他層面、軍種的軍購需求,這些軍購金額不僅可以作為未來和美方談判重新調整對台關稅政策的籌碼,更可以改善長年苦於裝甲、炮兵裝備老舊的陸軍,讓更多基層官兵可以操作更輕便耐用的輕兵器、夜視裝備,對於士氣和戰力都有大幅提振的效益。
期待主政者和國防部主事者能夠儘快盤點目前包括陸軍在內各軍種所急需之裝備,將其列入未來對美軍購清單,善用軍購的籌碼為台灣爭取更多的斡旋空間的同時,也提升軍隊的進步,向美國展現自我防衛決心,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