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川普總統在想甚麼?

  • 2025
  • 世代
  • 國際
  • 時事
  • 歷史
  • 民意
  • 評論

川普總統最近的狂人、狂言、和暴行,除了徒增世人的反感和厭惡外,對他的 crusade ( 十字軍運動 ),大概沒甚麼好處。

例如說,他評擊烏克蘭哲倫思基總統是「獨裁者」,好像發動俄烏戰爭的是烏克蘭。他覬覦人家戰略性的稀有金屬礦產,卻說人家沒有「底牌」,烏克蘭參不參加美俄「和平會議」毫不重要;更說哲倫思基總統的眼睛要放亮點:俄羅斯只用20%的力量,要滅掉烏克蘭是舉手之勞 ?—- 那麼許多世人要問,如果如此,俄羅斯為甚麼要幾萬名北韓傭軍參戰 ?

可憐的哲倫思基和他的烏克蘭人民,經歷三年多戰爭,犧牲數萬軍民,為北約的歐洲守住東疆,卻獲得如此冷酷的評語。更甚者,美國范西副總統警告哲倫思基對於川普總統的評論,不要「回嘴」,—— 不然川普政府中的紅人伊隆馬斯克的低軌道衛星星鍊,不為烏克蘭所用,烏國立成世界孤島,這可不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嗎 ?

還好上蒼有眼,公道自在人心,歐洲主要國家都站在烏克蘭這一方。川普總統怎麼會不畏忌諱,自陷孤立,敢當幾乎是罪無可逭的惡人 ?理由很簡單,你我要問的誰才是川普心中美國的首要敵人?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美國現今的首要敵人是中國不是俄國。美國現在最忌諱的是「中俄同盟」。因此不會因「鳥俄戰爭」,得罪俄國,把俄羅斯推向中國:「和俄抗中」是川普政府當前的首要外交策略。

向俄國示好,當然會引發美國國內的反彈,尤其是和俄國有「舊恨新仇」、勢力強大的「猶裔」集團。這也為甚麽川普政府極力拉攏猶裔,敢為世界第一,而且唯一,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美國國務卿和以色列總理在耶路撒冷見面,相談甚歡,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歡樂,溢於言表,好像見到久已失聯的知心好友。

由美國代領,把卡薩地區清空、重建成新的觀光、有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巴勒斯坦人能有新的未來想望,以取代激進、宗教的巴勒斯坦的「復仇」和「復國」運動,你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有創意的解決中東「歷史問題」的第一步。美國除了和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巴林、科威特、卡達洽談,當然美國會先和以色列深談過?

川普總統的大膽作為,不把歐洲盟友的立場放在心上,必然會令美國和歐盟間的隔閡和矛盾更深。那麼川普會在意嗎 ?事實上,川普總統是把歐洲盟邦的領頭羊,諸如法國、德國,視作有如他美國國內的對手「民主黨」,只會擅長話術,說的頭頭是道,履及而不劍及,因為沒有(經濟)實力,也沒有願意犧牲的政治意志,卻自以為是世界領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國的馬克宏總統。

法、德領袖不是常說:歐洲是歐洲人的!那麼鳥俄戰爭,歐洲是不是要完全挑起責任。甚至平時的歐洲安全也多少要美國駐軍來擔負。美軍不再是「佔領軍」,也不是冷戰時期,不得不然的「北約部隊」,—— 那麼馬克宏總統閣下,全歐洲的平日「保護費」支出、和烏克蘭的三年戰事,你和你的德國兄弟願意支付多少 ?

川普的美國政府不會再繼續當「文明古國」,不會因「文明」之名:例如,民主、人權、種族平等、普世價值,受苦、受難、受迫害的人們,可以在文美國尋找「夢想」,I have a dream !  川普總統說:不要再作夢了,亞利桑納州邊界十尺高的圍牆就是見証,美國獨立戰爭不是只靠美國的夢想,今日美國人自身難保,所以要優先考慮!美國願意讓民主黨激進左派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把美國弄成一個現代的「古老帝國」?

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真正揚棄外來的文化和政治的意識形態,重新尋找和建立本土的「保守主義」。不要忘了「獨立戰爭」不是只靠開國元勳所受「啟蒙時代」的文化影響,更是靠一羣尋常耕作、打獵農夫們的鄉里之情、尚武的民兵組織,這是隱藏在普通百姓中,從來沒有被發掘出來,成長的 DNA  !

川普總統經常宣言「美國第一」,大概是下意識「美國第一」飽受威脅,不得不再三強調。有美國知識達人說:美國需要有個貨真價實、實實在在的「敵人」,才會團結。以前是蘇聯帝國,今日則是共黨中國。美國人民今日回想起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克林頓、歐巴馬總統時代,相信可以和平改變中國,歡迎中國進入WTO ,現在一定認為自己頗為「痴呆」。

其實中國當政者也好不到哪裡?那位深謀遠慮、偉大的革命家「韜光養晦」的遺訓,居然被輕易拋棄了!現在是「船堅炮利」,「可以說 NO 了」,「可以把太平洋分成兩半,我要東太平洋」;「南海是中國固有領土,是核心利益」;現在可以不忘初心了,「共產國際」似的一帶一路出現了:中國是全球經濟繁榮獨一無二的超大引擎,是全球繁榮的唯一保障。—— 這是百年馬拉松 ?還是左傾燥熱症的狼子野心 ?

多年前,毛主席帶著中共代表團訪問莫斯科,酒酣耳熱的宴會中,毛主席拉著史達林說:你看那邊的「小矮子」,他會是將來改造中國的大人物!…….. 汝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作者: 張柏年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5-02-24 張柏年

Post navigation

兩岸誰話事?新「兩岸紅頂商人」落誰家? → ← 重大警訊:從川普對烏克蘭態度,可以窺見實力原則的新局勢!

Related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自從罷免戰役挫敗後,民進黨開始改組,黨秘書長由內政部前部長徐國勇接任,數發部長、經濟部長即將換人,立法院民進黨團也有多位幹部請辭,立委吳思瑤宣布不續任幹事長,也有聲音要檢討黨團總召柯建銘。雖然府院黨人事有了不少轉變,但新官上任有沒有新氣象,才是人民最在乎的事情。 這次選舉失利,網路上有不少看法,比如網紅Cheap認為,「大罷免正當性不夠」,罷免方整天選舉唱唱跳跳,像是卡拉OK,距離人民距離太遠。 而財經網紅游庭皓贊同香港作家鄭立的論點,他指出只要給出足夠的承諾,便能吸引年輕選民的支持,年輕人對於抽象價值無感,與其告訴他們要守護什麼,不如讓年輕人清楚,支持可以獲得什麼好處和承諾。 而親綠名嘴也提出不少建議,比如政論節目主持人李正皓認為,民進黨在這次大罷免未能投注足夠多的資源與心力,相較於「四個不同意」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些建議五花八門、有些可能相互矛盾,也不一定有道理,但這些聲音的共同目標皆是指向執政黨,背後可能代表人民的期待或者不滿,如果民進黨想要獲得更多選票,決策圈應廣納各種不同的聲音,未來才能對症下藥,在未來選舉爭取更多民眾相挺。 現在距離2026年縣市長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不到3年,若賴清德想要贏得總統,必須要爭取超過五成的選票,才能贏得藍白聯盟下的總統候選人。 為了團結黨內,賴清德見前總統蔡英文有了好的開始,建議接下來要展開「傾聽之旅」,打入異溫層,聽取不同階層選民的聲音。賴也可效仿剛上任黨主席時舉辦座談會,讓推動罷免的公民團體們向總統表達意見,不僅能得到第一手的觀察,也能團結黨內、整軍備戰。 而「傾聽之旅」只是開始,重要的是把外面的聲音帶進象牙塔內,擺脫過去為人詬病的保守、老氣風格,讓府院黨的決策更能做出新氣象。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日前總統賴清德表示,將「重啟」下一代巡防艦計畫,從軍方人員口中可以得知,下一代巡防艦預計排水量從原本計畫的4500噸上升至6500噸,並安裝新一代的主動電子掃描雷達系統(AESA),採用新一代的作戰系統,同時裝載中科院自製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VLS)。雖然海軍尚未公布未來確切的造艦數量、部署位置以及中科院是否具備開發主動電子掃描雷達之能力等,但從海軍的造艦計畫推論,下一代巡防艦應具備下列能力: 首先,從排水量來論,若將原先的計畫提升至6500噸,如此大型的水面艦,是海軍在一級作戰艦中的首次自製,目前海軍噸位最大的一級艦是2005-2006年向美方採購的4艘紀德級驅逐艦(Kidd Class destroyer)為其主力,總排水量逼近萬噸,從22日當天總統公開的談話推論,下一代巡防艦將有很大的機會取代現役的紀德艦,成為海軍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 第二,賴總統當天前往蘇澳軍港視察,該軍港是中華民國海軍的主要港口之一,迄今也是海軍位於東部最重要的港口,也是168艦隊的駐紮地,該艦隊同時也是海軍所有的艦隊中,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最為完備的部隊,因部署於宜蘭,在戰略與戰術位置上別具意義,戰時更是花東地區相當重要的零時「海、空指管平台」。 第三,放眼望去,無論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南韓海軍、中共海軍、澳洲海軍等,其巡防艦的排水量噸位越來越大,原因在於所裝載的艦載雷達、機體本身相當巨大,自然需要更大的船體空間容納;在強調「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中,船體必須乘載更多不同功能的彈藥,船體的滿載排水量自然呈現上升趨勢,從該角度來論,海軍下一代巡防艦的排水量約6500噸,確實相當符合實際的操作/作戰需求。 第四,平心而論,海軍現有的一級艦確實艦齡普遍偏高,雖然艦齡與作戰能力不完全畫上等號,但確實海軍一級艦的服役年齡平均超過20年,在現實的考量下,政府、軍方高層再度推動下一代巡防艦計畫,也符合區域情勢及建軍需求。 在過去一段時間,海軍下一代巡防艦遲遲無法定案,如今高層正式拍板,代表海軍的造艦計畫未來獲得執行的機會大為增加,在區域情勢尚不明朗的條件下,建軍為自保之道的方式之一。 作者:宋磊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KMT) […]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核三延役的民意屬於「隱形多數」,本次公投的同意票高達 434 萬,比例達 74%,遠遠超過反對票的 151 萬(26%)。然而,因投票率僅 29.5%,同意票未達全體選舉人 25% 的門檻,公投依規則判定失敗。這樣的制度結果,雖然讓執政黨鬆一口氣,但卻無法掩蓋「投票者壓倒性支持延役」的現實。換言之,即便整體社會存在冷漠與猶豫,但真正願意出門表態的選民,已經以壓倒性差距表明:能源安全、電價負擔、產業競爭力,讓他們更傾向支持延役而非盲目非核。 這股「隱形多數」背後的結構值得深思。首先,台電財務惡化與連年缺電陰影,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的信任打了折扣。其次,AI、晶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放大了能源穩定的焦慮。最後,國際上歐盟、韓國、日本紛紛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工具,也使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檢視「非核」是否仍是最佳答案。對賴清德政府而言,公投未過雖暫時解除了政策危機,但並未解決根本矛盾。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長年將「非核家園」視為價值承諾,若貿然鬆動,恐招致基本盤反彈。 但能源轉型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現實上的挑戰卻在步步逼近,尤其以綠能發展進度落後、天然氣儲備安全風險、火力發電空污壓力,這些都讓「非核家園」顯得理想與現實脫節。這次公投的結果,其實已經為賴政府敲響警鐘──即便制度上延役未成,但民意卻已經用投票表達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賴清德政府若仍將「非核」視為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恐怕將在未來幾年能源政策與選舉民意之間,甚至是台灣已向世界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若無核能無法達到能源發電總占比1/4,台灣恐更陷入非核家園與碳中和的政策兩難。 筆者觀察這次公投的民意結構,發現擁核聲音主要來自三股力量:首先,乃中產與基層家庭:電價上漲直接衝擊生活支出,核能延役被視為「止血」方案;再者,是高耗能產業與就業群體:AI、晶片、製造業都依賴穩定電力,對缺電最為敏感;第三,是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特別是中南部長期飽受火力發電空污之苦,核能反而被看作改善空污的選項;而青年則更務實,對「綠能是否真的可靠」存疑。這三股力量的合流,使得核能議題不再只是「技術與環保」的爭論,而是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民意訴求。 公投門檻設計下的「冷漠多數」,公投未能過關,也反映出另一個現實: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冷漠」。投票率不足30%,說明多數人對核能議題雖有意見,但並未強烈到驅動投票行為。這種冷漠既是非核政策的「防護罩」,也是擁核民意無法轉化為政策的最大瓶頸。制度上,25% 的門檻設計,保障了現狀的延續,也使任何挑戰現有能源政策的公投,都需要極高動員才能突破。因此,這次結果同時說明兩件事:一方面,核能民意比想像中強大;另一方面,冷漠大眾仍讓政策軌道暫時穩固。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它已經讓社會看見一個事實:「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正在動搖。賴清德政府若要維持政治領導力,不能再將「非核」視為不可挑戰的價值標籤,而應該正視核能在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上的角色,提出更務實的政策選項──例如評估延役技術可行性、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研究、強化核廢料處理方案等。忽視這股民意,只會讓能源問題持續惡化,並在 2026 九合一、2028 總統大選中,轉化為對民進黨最嚴峻的政治反撲。

Recent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

More Info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

More Info
U.S. Dual-Track Strategy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

More Info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