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大幅擴張海警部隊,以及2018年改隸為屬於現役軍人的武警系統,被視為「第二海軍」。2021年實施新版《海警法》與《海上交通安全法》,透過單方面的立法手段聲張海上主權,並在所謂的「管轄海域」擴大海上執法作為,造成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因此,日本、越南、菲律賓、澳洲等國競相增加海岸防衛隊的實力,尤其是大型艦艇的數量,以及進行聯合演習等各項合作。
因此在台灣內部有一派觀點,企圖將海巡署艦隊分署打造為「第二海軍」,強調海巡艦艇應建立「平戰轉換」的機制。所以,新造的海巡艦艇依噸級大小有不同規劃,包括在船上預留加裝多枚反艦飛彈發射箱的空間、配備鎮海火箭彈、必要時可安裝布雷軌等,以利戰時運用。如今,海巡艦艇已納入海軍的年度訓練、精準武器射擊、海強操演及漢光演習等任務,實兵驗證這些新增的武裝手段,並培養與海軍的作戰默契。

此外,海巡署與國軍有制度性的合作關係,包括與國防部會銜訂頒《海巡署戰時納入國軍防衛作戰體系平戰轉換作業規範》,並透過共同演訓提升作戰互通性;與海軍司令部簽訂《海上任務綜合支援協定》,確認雙方的海上分工。一旦爆發戰爭,國防部依法呈請行政院許可後,即可將海巡署及所屬機關納入國軍作戰序列。
然而本文認為,海巡署在戰時的適合定位,並非成為海軍的預備隊,投入高強度的軍事作戰;而是擔任海軍的後勤隊,將原本的平時專長轉換為改動幅度較小的海上巡邏、物資運補、人道救援等低強度任務。畢竟海巡署若使用成本高昂的軍規裝備,花太多人力與時間從事作戰演訓,其實是資源的錯置與浪費。本文想要提醒,「第二海軍」並非海巡署的核心任務,致力於海巡本業恐怕更為重要,這有兩個主因:
第一,海巡署的本業並非軍事作戰。以艦隊分署為例,最初由警政署水上警察局、財政部關稅總局所轄大型緝私艦等政府部門組成,屬於警職與文職系統,本來就與軍職的組織文化不同。海巡署的日常工作繁重,五大核心任務分別是「維護漁權」、「救生救難」、「海域治安」、「海洋事務」、「海洋保育」,皆與軍事作戰沒有直接關係。
很多人不知道,海巡署的一大特色是具有遠洋巡護能力。每年有數次派出大型海巡艦進行公海漁業的巡護任務,主要在中西太平洋地區,未來也規劃巡護至南印度洋等地區,對我國維護遠洋漁業的利益有所助益。2021年我國與美國簽署的《台美海巡合作瞭解備忘錄》,隔年傳出消息,我國派出海巡艦低調前往友邦帛琉海域,與美國、日本進行海巡聯合演訓,這不只是海巡署在國際聯合執法能力的初步嘗試,還具有海巡外交的價值。這些都是海巡署的本業,卻是海軍不適合或不容易做到的事。
第二,海巡署適合處置中國的灰色地帶侵擾。相較於短期內發生機率不高的戰爭風險,這些灰色地帶侵擾是平時就存在的安全威脅,若出動海軍有如用大砲打小鳥,而且直接派出軍隊的政治敏感性較高。例如近期我國的海底電纜,多次遭到疑似中國的權宜輪破壞,這令人聯想到俄國以船隻老舊、所有權不明的「影子艦隊」,從事規避經濟制裁的石油運輸、破壞海底電纜等非法作為。為了維護我國海底電纜的安全,就需要海巡艦艇強勢驅離這些動機不明的權宜輪。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