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嚮往免於食物風險恐懼的未來,任何對環境友善的食物都應是普世價值
作者 / 陳儒瑋
拜讀中國時報於3月25日刊登之《偏頗的善意不是善意》媒體評論,對於文中提到的飲食與階級議題,個人想法與作者頗有出入。
飲食從來就是一種階級議題。金字塔頂端族群追求號稱健康有機的高檔食材,花起錢來毫不手軟;普羅大眾則需要為了維持生活各式開銷均衡,在飲食支出方面錙銖必較。然而,飲食安全是基本人權,試圖去解決縮短或彌平這種階級差距,正是政府或行動倡議者必須努力的目標之所在。如何讓相對貧困的人都能買得起友善環境、在地及當令食材,才是我們該討論的議題,而不是本末倒置以現今面臨的困境,來批評追求「友善環境、無毒、在地」是一種布爾喬亞式的白領優越。
地小人稠的先天限制,加上一連串錯誤產業政策導致農地日減,嚴重汙染、限水休耕及農地變農舍等等狀況,讓台灣的糧食供應問題更形嚴重;加以實質薪水的倒退,都是造成飲食日趨階級化的因素,近年多次爆發的食安風暴與此也有連帶關係,種種難題都必須依靠主管機關政策與消費者觀念轉型才能獲得實際的改善。
台灣常自豪擁有豐厚的飲食文化,然而近年我們多次聽見政府官員或所謂專家學者拍胸口保證「這個吃不死人」來回應瘦肉精、狂牛症、毒澱粉、毒奶粉、餿水油及基改作物等食安議題,難道這就是二十一世紀我們自詡的台灣飲食標準?環境生態、健康風險、公平正義的價值全都不需考慮了?「吃在地愛台灣」或「重振台灣飲食文化」不該就是好好認識從飲食行為進入到食物本身價值這件事嗎?
此外,文中亦提及基改作物的爭議,其中一段寫著「張羅小孩食物的家長們,甚至要求政府採取措施限制基改食物上市。」作為發起「基改食物退出校園午餐」的參與者,容我不厭其煩的強調,正因基改作物安全的不確定性,而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農藥殘留量過高將是一大威脅,站在預警原則的立場,保護正在發育中的學童遠離可能風險是必要且急迫的行動。再者,要求使用非基改食品原料真的僅是最低食物安全要求,反映在每天午餐成本約莫提高2至5元,一個月最多增加40元至100元的費用,這樣的金額硬扯到文中所指階級化擴張原因,未免太過牽強。
我們都嚮往免於食物風險恐懼的未來,任何對環境友善的食物都應是普世價值,在滿足社會最弱勢族群基本食物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怎可反果為因,以目前不合理的階級現況來限制追求一個更為永續社會的腳步。
(作者為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共同發起人、環境教育認證人員)
2 thoughts on “安全食物是超越階級的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