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賴清德總統在總統府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啟動憲政史上首次院際協調,此雖屬憲法條文賦予總統之職權,卻於實務上罕見使用,即使陳水扁總統也面臨朝小野大局面,昔日國會藍綠比例懸殊更大,仍不見陳前總統行使,可見此次院際衝突、朝野對抗層面的深度與廣度遠勝當年。針對此次院際調解,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賴總統面對藍白無理刪減預算,其柔軟態度值得肯定。眾人皆云賴清德個性倔強,常以其台南市長任內,因議長選舉舞弊,而拒絕入議會備詢一事為攻訐,但從其上台以來表現,一向尊重國會黨團自主,若說其有強硬立場,恐怕不是對內,而是對北京壓力的堅決態度。試問,我國元首不應對虎視眈眈的敵國保有強硬、堅決之立場否?

第二,可歸功大罷免策略奏效,使藍營迫於壓力,不得不令韓國瑜「單刀赴會」。此次濫砍預算爭議,引來民間眾團體強烈反彈,針對藍白立委跋扈態度,無論是底層民眾、藝文團體甚至工商團體,或多或少都力挺大罷免活動,間接與執政黨立於同立場,此非意味這些團體挺綠,而是不願自己權益被鬥爭犧牲。然,從韓國瑜院長期望賴總統取消大罷免活動來看,竟將大罷免始作執政黨運作籌碼,忽視民眾為權益團結之行動。當然,為顏面他們只能如此宣傳,但事實証明,只要人民願意團結一致,透過非暴力路線也能使不良立委退縮。
第三,也許未來朝野協商管道,執政當局或可直接以韓國瑜作為窗口。現任藍營總召與民眾黨在無理性溝通下沆瀣一氣,導致提案混亂,韓國瑜聲量比傅總召更佳,或綠營可與韓院長合作,既可制衡藍營諸派系,也可使法案順利通關。
正如賴總統所言,台灣正值存亡之際,面對中美兩國對抗,在半島體、科技、貿易互別苗頭,所謂兩強之間難為小,又逢中國文攻武嚇升級,我國急需團結一致共赴危機。在此威脅下,然而統戰力量似乎滲透在台灣各領域,根據媒體轉述,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就有某自詡清高的「白色第三勢力」候選人,企圖透過各種管道企圖直通北此京天聽,再從此第三勢力之繼承者企圖製造台灣內亂,故此次國會之亂之因果脈絡恐怕不難理解吧!
作者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