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展望2025年的台灣:收拾殘局的必要

  • 2025
  • 世代
  • 時事
  • 民意
  • 生活
  • 評論

近期,關心公共事務的台灣人,心情很難不受到時局的影響,特別是在本年度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總預算,從在立院進行二讀表決開始、直到21日在立院三讀通過,乃至於事後至今為止的諸般發展,更是使人如坐雲霄飛車般七上八下、親身體驗「峰迴路轉」一語的真意。

原本,稍有正常智識、判斷力與良知的台灣人,一開始很難不被立院多數的藍白2黨,在程序與實體2個方面的雙重打擊,以及因為經此打擊後無人倖免的狀態,所產生的「沒有人是局外人」式集體社會心理,而產生較前2波立院之亂(第1波:國會擴權法案,第2波:憲訴、財劃及選罷3法改俄)規模更大得多的集體憤怒。

—程序上,藍白2黨從一開始的3000案案海戰術,到二讀會時看似退讓到只剩不到800案,其議事卻宛如兒戲,除了知悉最後提案內容的少數藍白黨團幹部以外,藍白2黨沒有多少人會認真注意「現在到底在表決哪一案」,結果竟然刪減超過2000億元、凍結超過2600億元。

—就實體而言,這次的大規模刪凍預算,打擊面精準度與廣度兼具,不僅立法院之外的其他4院、各部會及下屬機關單位,業務費遭到比例不等的、或刪或凍的待遇,影響其日常運作及行使職權;就連經濟部原定撥補給台電,填補過去幾年因為武漢肺炎世界大流行疫情、以及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拉升國際發電用能源價格,而連帶導致的虧損,所編列的1000億元預算,也遭到藍白2黨立委聯手刪除,一旦此一問題未能及時解套,台電不堪財務壓力、調漲住宅電價,對民生物價的劇烈波動將不可收拾。

更別提預算遭凍結的部份,不僅數百個遭到凍結的科目,其解凍需要經過相當程序、有緩不濟急之虞,以當前立院的政黨生態而言,藍白2黨是否心甘情願、願意讓民進黨政府解凍這些預算,也無法樂觀以對。

.然而,藍白2黨想要藉由大規模刪凍預算的方式,一方面逼民進黨政府減少開支、遭致政見跳票及施政不力等罵名,甚至讓政府就此癱瘓,另一方面則透過減少政府支出的方式,在台灣社會製造出非正常經濟週期的人為經濟衰退,為台灣社會製造更多不安定因子,此般的陰謀詭計,卻因為:

—藍白2黨只知奉承中國當局意志猪突猛進,連「一案不再理」、「審議標的明確性」、「充分討論」等程序面,以及實體面「預算刪減必須控制在合理監督制衡範圍,而不能影響到機關的正常運作與職權行使、以及其大政運作的方向,更不能創造出新的預算科目、或就特定預算科目為增額,否則將連政治責任的歸屬也無法明確」的基本要求都無法顧及;

—不僅如此,就連藍白2黨對民進黨政府的本次總預算,發動焦土作戰式攻擊的步調,也沒有經過充分的協調,同一個預算科目,到底是刪除多少比例或金額,也多所難以正常測算之處,以致於直到25日禮拜六凌晨、為期9天春節連續假期已經開始的現在,立法院仍然無法就「到底哪些科目應該刪減多少金額」的問題,做出精確的解答,並連帶向行政院送交立院正式通過的預算書。

而對於行政院來說,經過藍白2黨惡搞,即使將白營立院黨團提案、並經藍白多數通過決議案之中的「939億7500萬元」金額,視為整體刪除的最低限度、而非僅規定統刪的額度上限,使行政院無須再動手刪除立院未統刪的638億7500萬元,行政院還是很難正常運作下去,而且「要求行政院自行減列歲出科目」,更有違反預算法第49條,以及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1號解釋(甚至是某些論客所提出的520號及585號等其他的憲法解釋)的嫌疑,無論如何都必須從覆議案開始,尋求適當的司法救濟,就等立院版正式通過的預算書送交政院;不過,行政院為了讓中國國民黨佔多數的地方縣市直轄市首長,也能親身感受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痛苦,卓榮泰院長已決定凍結行政院原擬撥補給地方的補助款的50%,並也已經有藍軍縣市長開始哀呻將如何影響地方財政,後續效果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雖然,藍白2黨的立委,從去年2月1日就職開始,對台灣人與台灣社會所發動的一連串焦土作戰行動,最終終於在總預算案上,因為陷於顛狂的刪砍預算而不能自拔、以及政治行動欠缺協調性等因素,而即將走向「立法院將預算書送交行政院也是違憲,不送交也是違憲」的自我套牢式(甚或自敗式)僵局,最後的結果相較於這份總預算真的徹底生效、規範未來這1個預算年度間的政府財政,不無可能相對比較沒那麼糟,但這份預算書對於台灣社會的各個方面,仍然會形成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人為、非正常週期的經濟不景氣,並進而導致台灣今年度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失業人數增加,因此,為了降低傷害,對於整個台灣社會而言,今年勢必要有相當的心力,投入到減輕傷害與收拾殘局的方面,包含:

.藉由宣告藍白改惡版憲法訴訟法違憲無效的方式,恢復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以處理:

—不僅程序嚴重悖於113年憲判字第9號(國會擴權法案)判決,多數意見所提出的「公開透明且經充分討論」標準,實體也已嚴重破壞釋字391號、520號及585號等釋憲文所確立的「責任政治」原則,因此極有可能被宣告違憲的今年度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案。

—藉由提高罷免門檻、且在本屆即可適用(而非從下一屆開始生效)等方式,達到「實質規避(或至少降低)被追究政治責任可能性」的效果的藍白改惡版選罷法,情境近似於釋字499號的情況。

—可能會有逾越權力分立相互制衡原則、過份介入到行政權政策形成空間的藍白改惡版財劃法。

等藍白佔據本屆立委後,所遺留下來的各種法律問題。

在賴總統公佈藍白改惡版憲訴法時,一併批註「有違憲之虞、宜提出釋憲及暫時處分」的見解後,民進黨立院黨團業已向司法院提出本法的憲法裁判及暫時處分聲請,合理預期,這部份應該會從春節假期結束後開始動起來,但推進到藍白版總預算案跟改惡版選罷法的解決,可能需要半年或更久一些的時間。

.在「雖然藍白2黨這次在總預算案,可以說是因為過分猖狂而自敗,但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3年間,如果藍白2黨還擁有立院過半席次,他們會另闢戰場,將台灣帶向更險惡的危險中』的疑慮,不會就此化為現實」的認知,成為台灣社會基礎共識的情況下,繼續推動全台性的大規模罷免行動,以「讓藍白2黨失去立院多數、避免未來3年間出現更多不可測風險」作為最高目標,務必盡可能多排除掉一些不適任的區域藍委。

.而在這些應急性的工作處理完畢後,賴政府在一邊收拾總預算案的殘局,讓「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體制,特別是與固著華國的、左翼的意識形態無關,而影響到台灣人與台灣社會最適最大公共利益的部份,逐漸恢復正常運作後,宜適時宣示重新回到台灣本位的中道保守立場,並據此盤點手上的政策清單,將那些左翼意識形態至上、對台灣社會有害無利的政策,特別是碳稅、免術換證、代理孕母,以及反歧視法等等,或永久凍結、或乾脆使其退場,並以美國川普總統與其第二個總統任期的政府為師,以劍及履及、雷厲風行的態度,去推動真正對台灣社會與其基層有利的經濟發展、本土的語言等復振等政策,藉以重新凝聚民心。

「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這點,並不只是約束政府或政治人物,對一般民眾也同樣有其適用,既然多數人在立法權的選擇上,已經衍生出許多問題,並且即將、甚或已經開始對台灣社會造成諸般惡害,那就必須由台灣社會的每一個人,來共同承擔並收拾殘局,如何收拾好殘局、並從中汲取教訓,避免未來重蹈覆轍,將會是今年台灣社會的每一個人,在公共事務的意義上,都必須學習的一課。

作者:吳哲文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5-01-27 吳哲文

Post navigation

川普能如願實現烏俄停戰嗎? → ← 肩負重任的第七聯隊

Related Posts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KMT) […]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核三延役的民意屬於「隱形多數」,本次公投的同意票高達 434 萬,比例達 74%,遠遠超過反對票的 151 萬(26%)。然而,因投票率僅 29.5%,同意票未達全體選舉人 25% 的門檻,公投依規則判定失敗。這樣的制度結果,雖然讓執政黨鬆一口氣,但卻無法掩蓋「投票者壓倒性支持延役」的現實。換言之,即便整體社會存在冷漠與猶豫,但真正願意出門表態的選民,已經以壓倒性差距表明:能源安全、電價負擔、產業競爭力,讓他們更傾向支持延役而非盲目非核。 這股「隱形多數」背後的結構值得深思。首先,台電財務惡化與連年缺電陰影,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的信任打了折扣。其次,AI、晶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放大了能源穩定的焦慮。最後,國際上歐盟、韓國、日本紛紛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工具,也使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檢視「非核」是否仍是最佳答案。對賴清德政府而言,公投未過雖暫時解除了政策危機,但並未解決根本矛盾。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長年將「非核家園」視為價值承諾,若貿然鬆動,恐招致基本盤反彈。 但能源轉型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現實上的挑戰卻在步步逼近,尤其以綠能發展進度落後、天然氣儲備安全風險、火力發電空污壓力,這些都讓「非核家園」顯得理想與現實脫節。這次公投的結果,其實已經為賴政府敲響警鐘──即便制度上延役未成,但民意卻已經用投票表達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賴清德政府若仍將「非核」視為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恐怕將在未來幾年能源政策與選舉民意之間,甚至是台灣已向世界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若無核能無法達到能源發電總占比1/4,台灣恐更陷入非核家園與碳中和的政策兩難。 筆者觀察這次公投的民意結構,發現擁核聲音主要來自三股力量:首先,乃中產與基層家庭:電價上漲直接衝擊生活支出,核能延役被視為「止血」方案;再者,是高耗能產業與就業群體:AI、晶片、製造業都依賴穩定電力,對缺電最為敏感;第三,是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特別是中南部長期飽受火力發電空污之苦,核能反而被看作改善空污的選項;而青年則更務實,對「綠能是否真的可靠」存疑。這三股力量的合流,使得核能議題不再只是「技術與環保」的爭論,而是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民意訴求。 公投門檻設計下的「冷漠多數」,公投未能過關,也反映出另一個現實: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冷漠」。投票率不足30%,說明多數人對核能議題雖有意見,但並未強烈到驅動投票行為。這種冷漠既是非核政策的「防護罩」,也是擁核民意無法轉化為政策的最大瓶頸。制度上,25% 的門檻設計,保障了現狀的延續,也使任何挑戰現有能源政策的公投,都需要極高動員才能突破。因此,這次結果同時說明兩件事:一方面,核能民意比想像中強大;另一方面,冷漠大眾仍讓政策軌道暫時穩固。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它已經讓社會看見一個事實:「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正在動搖。賴清德政府若要維持政治領導力,不能再將「非核」視為不可挑戰的價值標籤,而應該正視核能在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上的角色,提出更務實的政策選項──例如評估延役技術可行性、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研究、強化核廢料處理方案等。忽視這股民意,只會讓能源問題持續惡化,並在 2026 九合一、2028 總統大選中,轉化為對民進黨最嚴峻的政治反撲。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為甚麽不呢 ?不是有一位藍營德高望重、舉國同欽的言論重咖,以「萬能充電器」稱讚他嗎?所謂「萬能」是指羅委員「術德兼備」,可以當總統、副總統、院長、副院長、秘書長、部長、(六都)市長,現在只當過百餘名中的一位立法委員,實在太委屈他了! 這次罷免大戰,証明羅委員非池中之物,鯉魚躍龍門,當然要往上跳,人家還很自謙,只拿國民黨主席當目標。 要知道主席的位置,今非昔比。你我小公民們大概不會忘記,「大罷免」投票前,國民黨大小人物,大進場,大陣仗,傾巢而出 ( 號稱十六萬人的聚會):演講台上滿滿都是人物,大演講,聲色俱厲(或是義正辭嚴),使出渾身解數,聲討當政者的禍國秧民:每個人物演講時,後邊都有一大票人物押陣,齊聲吶喊! 奇怪的是當輪到朱立倫主席演講時,身後的助拳「啦啦隊」都不見了,朱主席形單影隻,自吹自擂,好像朱主席身上帶有反民意的「病毒」,國民黨大小人物避之惟恐不及!朱主席的子弟兵,凌濤大爺現若回想當日場景,一定痛定思痛,為主子所受的屈辱,難平心中之恨 ! 所以羅智強委員只拿「帶賽」的國民黨主席為目標,可說是謙沖為懐,沈潛以待日後。你我小公民們一定好奇,既然羅委員不敢碰「總統」大位,哪麼應該是誰來擔當呢? 世人一定一致推戴那位出入公卿,見宮室之美、百官之富,還能比中指的 Madam F :她更可穿褻衣,出入公卿,見大人則藐之,誰管你們的「仇恨值」!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囂囂然橫走天下,有人還想罷免她?怪不得有位藍營大老、言論重鎮,對她推崇的了不得 !說她有毅力、有見識,對政治的迷霧有穿透力,是百年難見的人才,是藍營下任總統的不二人選。你我只談藍營兩位「出類拔萃」的政治人物,「小藍黨」一定很不以為然,他們的黨人才濟濟,怎麼不受注意和重視?尤其是他們「長城」級的黨主席,聞其名人人肅立致敬,小草都會因他而打直了脊樑,風吹而草不𠍾,這才是不世出的領袖人物,怎麼不見的有人見愛? 其實都要怪小藍黨主席:旣然是「長城」級的領袖人物,幹嘛和人爭甚麼新北市的封邑。要爭就是要爭大總統,這才是英雄風流人物所當為 !不這樣,不是如同羅委員屈就國民黨主席,一樣窩囊嗎 ?「黃大總統」、「黃大總統萬歲」,不是會令小草君們更窩心!更努力向前!義無反顧,再拚一次 !所以你我小公民們不但要擁護羅委員選黨主席,更要推己及人,擁戴Madam F、黃長城選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們德配其位,無人可及—— 其它下而焉者的職位,就讓台中的「媽媽桑」傷腦筋去分配吧 !

盧暫拒接棒黨魁:個人前途與黨的隱憂?

823罷免與公投案落幕,國民黨表面上在操作中取得短期聲量,但內部卻迎來另一場風暴。黨主席改選迫在眉睫,朱立倫意圖營造「交棒」氣勢,甚至公開點名被視為藍營「新一代明星」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盼她承擔黨主席、也不乏許地方大角勸進。然而,盧秀燕隨即明確拒絕,不僅澆熄了朱立倫的盤算,也讓外界再度看見國民黨內部矛盾與隱憂。從綠營角度來看,這場人事角力並非單純的黨內競爭,而是藍營在世代傳承、權力分配、兩岸路線上難以整合的縮影。以下,筆者將以主客觀因素分析何以盧媽暫不出面接棒的因素。 首先,討論主觀層面,有其政治考量。以現任台中市長身分,她的主要任務是穩住大台中政權,並在2026縣市長選舉後為自己謀求更大空間。此時接任黨主席,等於將自己推入藍營黨務鬥爭的漩渦,既要面對基層派系盤根錯節的壓力,也得承擔黨在立院表現與社會評價的責任,這無疑會分散她的政治資源,並影響爭取大位的佈局。 其次,盧秀燕一向塑造「地方媽媽」式的親民形象,強調行政成績而非意識形態對抗。若接任黨主席,勢必得在對中政策、國會攻防等高度敏感的議題上表態,這會破壞她長年經營的「中間溫和」形象。她深知,與其在黨中央消耗,不如繼續守住地方堡壘,為自己保留彈性空間。 從客觀條件看,觀國民黨歷史,其始終壟罩著派系及本土正統之爭,目前並非一片團結,而是存在多重勢力拉扯。馬系、韓系、地方派系與青年世代,各有盤算。朱立倫之所以點名盧秀燕,不只是看好她的民調表現,更可能是想藉「推舉共主」化解對其領導威信的質疑。然而,國民黨長期以來的結構問題,使任何人接任主席都將面臨高度掣肘。除了國會亂象婉如熱鍋上的螞蟻,對外關係上,無論對綠營是否採取強硬;或對白營採取合作,無論選擇為何,必無法將國民黨期待利益做大,更要承擔2026選舉責任。與其在此晦暗不明之際出頭,不如韜光養晦、靜待時機,畢竟受黃袍加身的時空背景非一時排演所能達成。 此外,國民黨如今非是黨國時代的國民黨,具一家獨大的優勢,有許多沉痾、新症待解。其一,領導真空。朱立倫已經陷入「跛腳」狀態,缺乏新戰略與群眾動員魅力。但當黨內點名接班人時,卻無人願意承擔。這顯示國民黨內部雖有地方諸侯,卻缺乏願意為全黨負責的全國級領袖。 其二,經黨產歸零後,削弱黨中央力量,國民黨的實力主要集中在地方縣市,然而黨中央卻缺乏議題主導能力,這使得地方首長更傾向「各自為政」,不願被中央拖累。盧秀燕的拒絕,正是地方與中央裂痕的體現。其三,方向模糊。 罷免、公投失利後,國民黨雖仍保有基本盤,但在政策方向上缺乏具體藍圖。繼續操作情緒動員,固然能製造短期聲量,卻難以形塑長期治理的可信度。尤其是長期隱憂及台灣認同與統獨歧異,終將使藍色在意識形態上不能自清。 此外,盧秀燕拒絕承擔黨魁,反映出藍營明星政治人物仍然選擇「保守自保」而非「全面承擔」。這對國民黨的長遠發展是傷害,卻也意味著綠營有更多空間在全國層級展現政策主導力。更進一步說,盧秀燕雖然作為當前與台北市長蔣萬安齊名的新星,然而從魅力及形象觀之,似乎較遜色於蔣。主因能事其與地方派系及爭議大角似乎走得太近,令人聯想派系分贓的傳統陋習。 總之,從盧暫拒接任黨魁一事,不僅是一次黨內人事角力,更暗藏國民黨的結構困境。盧秀燕的「拒絕」是一種自保,也是一種現實的政治判斷。 作者 / 劍藏鋒

Recent Posts

U.S. Dual-Track Strategy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

More Info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

More Info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為甚麽不呢 ?不是有一位藍營德高望重、舉國同欽的言論重咖,以「萬能充電器」稱讚他嗎?所謂「萬能」是指羅委員「術德兼備」,可以當總統、副總統、院長、副院長、秘書長、部長、(六都)市長,現在只當過百餘名中的一位立法委員,實在太委屈他了! 這次罷免大戰,証明羅委員非池中之物,鯉魚躍龍門,當然要往上跳,人家還很自謙,只拿國民黨主席當目標。 [...]

More Info
朱立倫喊「速放柯文哲」的法律問題

朱立倫喊「速放柯文哲」的法律問題

最近朱立倫公開要求賴清德「速放柯文哲」,這件事情如果從法律角度來看,問題不少。我們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拆解:總統能不能下令放人?司法是不是能被政治干預?政治人物講這種話有沒有法律責任?以下逐點來聊。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