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在擬定不分區名單時,應拋棄過往密室協商,派系角力的作業方式,應積極引入公民參與
作者 / 儆寰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19日召開記者會,拋出「政黨不分區,人民來決定」的想法,將現行不分區封閉式的名單改為「開放式名單」,所謂的「開放」是指由人民來決定名單的次序,換言之,「安全名單」不再是政黨說了算。
有別於區域立委要關注選區事務,注重選區利益,不分區制度設計的原意就是希望各政黨能甄拔不擅於選舉、能關注超越選區利益事務的社會賢達、弱勢族群代表,豐富國會聲音的多元性。現行不分區立委的選制,名單及次序均由各政黨決定,選民投票時僅就政黨進行選擇,而無權改變名單上之人選或排序,故稱為「封閉式名單」。照理說,各政黨若要爭取政黨票的支持,就必須提出一份「漂亮的名單」,然而,往往這種「漂亮的名單」僅存在於部分較具理想性的小黨,偏偏小黨難以跨越5%的分配門檻,而能輕易跨過門檻的大黨,提出的名單卻往往不符合社會期待。
以民進黨這一屆不分區名單為例,安全名單內的人選幾乎不見所謂的社會賢達、弱勢族群代表,反而是派系平衡的結果,人選幾乎都是可以打選戰的「戰將」卻躲在不分區裡「怯戰」,過去備受好評的不分區就在派系利益交換下遭到犧牲,無怪乎這份名單一推出就被噓爆。這也是高委員提出「開放式名單」構想的緣由,希望藉由開放人民決定不分區次序的方式來督促政黨提出人民所能接受的社會各界優秀人才,減少不分區淪為政治利益交換的工具,問題是,高委員的版本真能達到他要的目標嗎?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理論上,政黨本來就應該提出符合社會期待的不分區名單以爭取政黨票的支持,而次序的排定也是重要的指標,將次序決定權交給人民的做法,其實也可說是一種卸責的作法,但更重要的是,名單的組成權依然掌握在政黨手上,如果政黨提出的是一份爛名單,人民決定次序將毫無意義。而在人民無權決定名單組成的情形下,為了競逐選民的支持,可能導致同黨同志間的廝殺從更加白熱化,如此一來,便與區域立委的競逐並沒有兩樣,本來社會賢達、弱勢族群代表還能藉由安排在安全名單上,保障進入國會發聲,但「半吊子」的開放式名單卻反而可能使這些不擅於選舉、曝光的人選中箭落馬,能夠出線的人依然是那些擅於選舉、有高知名度的人選。
柯P選舉勞工局長時所用的i-voting,或是現在時代力量讓網民推選不分區的做法,固然有不少缺點待改進,但是透過讓人民參與政府或政黨決策的過程,讓可能的人選提早接受社會各界的評斷,測試社會的接受度,至少不會讓人選與社會期待有過大落差。
筆者認為不分區的改革,最重要的還是名單人選的組成與決定的過程。因此,政黨在擬定不分區名單時,應拋棄過往密室協商,派系角力的作業方式,應積極引入公民參與,讓社會大眾得以廣泛討論相關人選,減少政黨「先斬後奏」的空間,至於名單次序自然也可以在這個階段獲得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