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國際預測機構在今年下半年不約而同下調全球經濟成長率,顯示全球2015年經濟表現仍存在許多風險與變數。
作者 / 林士清
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期公布2015年「世界經濟展望」(WEO)最新報告,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5%。該報告以「縱橫交錯、逆流而上」,形容全球經濟復甦面臨舊風險未全面除盡、新風險又出現,新風險為油價超跌後,反彈可能較預期更早出現或更為強勁。是以,舊風險則是金融市場及地緣政治因素。關於金融市場,IMF關注全球經濟擴張持續不均衡下,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是否有意外變化,地緣政治風險仍居高不下,加上伊波拉疫情的外溢效應,疫苗研發已有曙光,但病毒擴散仍未全面受到控制,未來發展仍須密切觀察。
2014年全球景氣復甦力道不如預期,與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力道不如預期有關: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歐盟的QE的預期效應造成歐元貶值、日本的安倍三箭的政策效益日漸失靈而轉趨疲弱;新興經濟體:中國大陸邁入新常態動輒雙位數經濟成長以昨日黃花、巴西正在世界盃舉辦後的財政負擔、俄羅斯經濟近乎崩盤而陷入停滯、東協市場需關注QE退場之影響。全球景氣雖在2015年初穩步回升,但經濟成長的基礎仍舊相當脆弱,各個國際預測機構在今年下半年不約而同下調全球經濟成長率,顯示全球2015年經濟表現仍存在許多風險與變數。
若將與台灣互動最深歐盟、美國、日本、東協、中國大陸等五大經濟體各別而論,歐元區受到貨幣寬鬆政策影響,部分新興會員體可能面臨熱錢撤出的風險,進一步影響其產業投資活動;美國則在能源經濟帶動之下,投資、產業與就業活動加溫傾向;日幣貶值的邊際效果已經逐步遞減,由於日本海外布局廣,多數產業並未因日元匯率貶值而在貿易條件上獲得改善,但日幣貶值帶來的觀光效益應可刺激內需產業;東協市場部分則需觀察美國聯準會宣布量化寬鬆政策退場之後,是否導致東協國家外資熱錢大量撤出,反而對投資與貿易活動造成猶如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
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產業競合關係最為詭異,因為兩岸產業型態已從互補走向競爭,甚至在海外新興市場的中、低階產品已有對壘姿態,中、高階產品仍舊與韓國面臨機激烈競爭。中國大陸在「十三五規劃」持續淘汰落後產能,新興產業持續發展的結構轉型期下,加上中國大陸金融體系放貸的政策逐漸轉為重視中小企業與新興產業,預期下半年整體經濟成長率與投資成長率,都將處於平緩中微幅下滑的態勢。美國、歐盟、日本等成熟經濟體尚非台灣所能及,但筆者建議台灣對於中國大陸及東協地區的產業佈局,應有長期的產經戰略規劃,因為這中國與東協地區和台灣地緣經濟關係最近,且經濟成長情勢對台灣產經結構必然帶來深遠的影響。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