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籍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近日離世,想壽高齡百歲。卡特從軍人、花生農、參議員至總統的從政之路,展現了一個從地方州到聯邦中樞再到國際舞台的漸進過程,其以道德操守和人道主義理念贏得了歷史的尊敬,即使他的總統任期因內外挑戰而存在爭議,他的退休後更是活躍國際舞台調停地緣政治紛爭,貢獻彌補並深化了他的政治遺產。
台灣媒體對卡特的離世雖有整理相關報導,主要關注事項乃卡特總統任內高調宣布與北京當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粗魯地對台北當局的中華民國宣布斷交,令當時的台灣政局頗受衝擊,社會上瀰漫國際孤兒而有風雨飄搖的無奈,也迫使蔣經國政府對內採採取高壓手段,釀成「美麗島事件」。
時至1999年,離開美國總統一職甚久的卡特,受時任總統李登輝之邀,前往台灣進行訪問,在台北凱悅飯店主講「千禧年人類面臨的挑戰」,演講會上時任桃園縣長呂秀蓮藉機向卡特發問:卡特先生您身為一位著名的人權鼓吹者,卻犧牲了許多台灣的菁英?呂秀蓮隨即再對卡特說,「當您提到人權及民主,請不要忘了台灣人民為此付出多少代價」。不過,聽到卡特回應更絕:我不認為我需要道歉…,呂秀蓮立刻掉頭離開會場。
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的全球政經背景,共和黨籍的尼克森政府時期與北京當局建立聯絡管道,並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並取得聯合國常任理事會五席之一,尼克森政府雖未與北京當局建交,但與台北當局斷交的時機無時無刻被端上議程。原先台北當局預測民主黨籍的卡特在總統大選擊敗共和黨籍的福特,基於卡特是堅持民主與人權的理想主義者,卻無視台北當局長期作為美國在遠東地區的盟友,毅然決然地選擇與台北當局斷交。
依卡特卸任美國總統後的說法,在當時美、蘇、中國際政治三角格局之情境下,中共與蘇聯又交惡的環境,為了拉攏北京對抗莫斯科。當時美國和蘇聯的冷戰競爭激烈,卡特政府認為中美關係正常化是對抗蘇聯全球擴張的重要戰略工具。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有助於加強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形成對蘇聯的戰略牽制。於是卡特總統決定和中共建交,建交有助降低中共與鄰國的緊張,並改善大陸的人權。
然而,活顧歷史,卡特總統在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同時與台北當局斷交,這一決策是基於美國戰略利益和國際現實的綜合考量。卡特政府的決策延續了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訪問中國時啟動的外交接觸策略。尼克松政府的《上海公報》已確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卡特政府進一步推動實現了中美建交。此外,因聯合國席位的轉移,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逐漸承認北京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面臨著不得不調整外交政策的壓力。但美國為平衡與台灣斷交可能引起的影響,卡特政府促成了1979年《台灣關係法》的通過。該法以美國國內立法形式確保了美台之間的實質關係,包括提供防禦性武器以維護台灣的安全。雖然形式上斷交,但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維持與台灣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並保證台灣的安全,試圖減少對台灣的負面影響。
美國粗魯地選擇與台北當局斷交,且是採用最無情無禮的方式,自然台灣的不滿與內部挑戰。然而,台灣被迫接受這一現實,並開始尋求國際外交上的新策略。卡特與台北當局當局之舉也引法美國國內的爭議,參眾議院保守派認為此舉可能削弱美國對盟友的承諾,當雷根出馬競選挑戰卡特喊出的政見乃美國恢復與台北當局的外交關係,可能也是讓雷根擊敗卡特的一大關鍵。職此,美國前總統卡特雖是公認的謙謙君子,唯獨與北京當局建交卻犧牲台灣的權益,卡特卸任後卻吝嗇地對台灣說一聲抱歉,屬實遺憾!
作者: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