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海軍規劃在2026年成立「濱海作戰指揮部」,這將涉及海軍主戰部隊的重大變動,從原本的艦隊、陸戰隊兩大作戰部隊架構,改為艦隊丶濱海作戰部隊、陸戰隊的三大主戰部隊。
即將設立的濱海作戰指揮部,主官編階為中將,納編原本之海洋監偵指揮部及所屬各地雷達站(負責導引飛彈快艇與反艦飛彈車的攻擊目標)、海軍一三一艦隊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海鋒大隊的陸基反艦飛彈車,以建構綿密的反艦飛彈火網。
有觀察家質疑,新成立的濱海作戰指揮部,未來擔負24浬內的防務,等於多了一個軍團級的戰略執行單位,與金門、馬祖、澎湖、花東等防衛指揮部,以及分別負責台灣北、中、南三大作戰區的六、十、八軍團平行,如此將部隊指揮權分散割裂,恐將削弱國軍的聯合作戰效能。海軍司令部出面釋疑,濱海作戰指揮部不會僅負責24浬內的防務,但涉及整體防衛構想,不便公開說明。
從當代西方的軍事思潮來看,「濱海作戰」(Littoral Warfare)的概念,首推美國海軍陸戰隊近年推動的實驗性編裝「濱海作戰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 MLR),分別設置於夏威夷、沖繩、關島等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強調以長程反艦飛彈和防空武器,發揮「以岸制海」的核心戰力。相較於美軍的攻勢作戰思維,另一個值得參照的案例,是瑞典採取守勢作戰態勢的「區域制海權」。因為身處北歐的瑞典,在波羅的海面臨戰力強大的俄國艦隊威脅,除了搭配先進的巡防艦與潛艦,擴大防禦縱深,更要部署岸防的反艦飛彈,增強近海防禦。
值得注意的是,國軍預備成立濱海作戰指揮部,不是低層次的戰術性布署,而是高層次的戰略性構想。由於過去的敵情威脅主要來自台灣西部,如今面臨共軍有如「下餃子」的造艦速度、航空母艦的遠距離編隊演練,以及發動所謂的「圍台軍演」,國軍不能只靠傳統的海軍艦隊加以抗衡,急需發展不對稱作戰的能力。
濱海作戰指揮部的主力部隊是海鋒飛彈大隊,未來將擴充改編為北、中、南、東共四個打擊群,這有兩個明顯的優點:第一,暢通升遷管道,有利專業幹部的長留久用,以及訓練方式的精進;第二,有效提升台灣四周、尤其是東部的反艦飛彈戰力,配合各作戰區分散指揮,強化防衛韌性。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