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團體,對社會弱勢在貧與病的救助上,理應列為優先目標。
作者 / 楊庸一
最近,慈濟內湖保護區開發案,引發各界的關注和正反的熱烈討論。以慈濟在台灣的長期深耕和廣大的影響力,它的一舉一動,勢必牽動社會,值得大家關注。雖然慈濟已暫時撒回開發案,但,它在醫療策略方面,仍有檢討的空間。
慈善團體,尤其是宗教團體,對社會弱勢在貧與病的救助上,理應列為優先目標。慈濟雖在宗旨上有提及,但,在落實的過程和結果上,卻有偏離之嫌。目前,慈濟除了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外,尚有玉里、關山、大林、台北、台中慈濟等醫院及斗六門診中心。這些醫院對弱勢團體在貧、病方面缺乏有效或實質的幫助,例如,對鎖卡或無法負擔掛號費和自付額病人的就醫補助等。這是慈濟現有醫院,必需嚴肅面對和急速解決的問題。
以現行的狀況來講,個人建議,慈濟不妨考慮如下的方向調整:
一、現有醫院的經營目標和型態,應重新調整:宗教慈善圑體的經費,主要來自一般民衆。其經營目標,自應以非營利性為主。它存在的前提,只有一個:提供貧、病弱勢團體一個最基本的醫療。若無法做到,即失去存在的意義。慈濟立即可做到的是,在健保支付未善盡應有責任前,取消鎖卡和無法負擔自付額弱勢團體的就醫限制。其所需費用,則由捐獻的善款優先支出。只有如此,才不致偏離信徒們的善心原意。
二、對現有的醫院,宜檢討地方需求而做調整:慈善醫院應以社區型態的方式為主。例如,偏遠地區或配合地方需要的慢性病醫院。以現有慈濟所設醫院來看,上述二個條件,似仍未符合。幼兒和老年人是二個弱勢團體,生活照顧和醫療照顧無法分開。尤其後者,在已開發國家,皆達國安層級,支出遠大於國防經費。
台灣的情況,相信亦難以避免。慈濟不妨將現有中、小型醫院,視地方需要,更改或延伸成以老年人(或幼兒)基本和起碼的就養、就醫為主。它們並不需要特別精密的設備、豪華的病房和複雜的醫療處置(需要時,可透過轉診綜合醫院)。必要時,亦可成立或支援日間照䕶中心或護理之家等機構,以補社區之不足。以慈濟對社會的影響力,加上眾多志工們的愛心、熱誠,相信成效可期,亦可讓台灣逐漸走向一個有情、有義的和諧社會。
三、推廣安寧和臨終照顧:雖然衛福部要求各醫學中心需設立安寧病房,以照顧臨終病人,各大醫院亦如要求增設了。不過,我對它現行存在的虛應故事,一直持保留的態度。要讓一個人能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我不相信憑衛福部的一紙命令,即可實行。尤其,將它放在以績效為考量的大醫院中,真的能有期望?。臨終病人,他所需要的是,盡可能平靜的離開。這些都不是醫療上的針針、管管和績效上的黑黑、赤赤所能給予。希望慈濟在這方面能帶領及發揮應有的生命教育功能。讓台灣的人,最後都能在莊嚴中走向死亡,並免除死後那些無意義的、虛假的繁文褥節。
儘管慈濟高層近年來的若干作為已引起社會廣泛議論,不過,它在國內、外救災、救難所作的各種貢獻,依然値得尊敬。尤其,那些眾多無我、無私志工們所發揮的愛心,是台灣人所擁有的共同資產。希望證嚴大師和慈濟高層本著宗教慈悲心的初衷,在取捨之間,選擇讓慈濟不斷向淨化人心提昇,而避免向下沈淪。這也是大多數民衆的衷心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