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昨日又發生一起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如同十年前的鄭捷事件,一樣發生在藍線江子翠站,這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捷運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的結構,以找到預防之道。
從第一層巨觀結構來看,為什麼總是捷運,而不是其他大眾交通工具,或者其他大眾空間?筆者的分析是首先大眾交通工具相比其他大眾空間多了「封閉性條件」,也就是說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潛在被害者會有因為交通工具的封閉性而造成沒辦法逃脫的情況,而其他大眾空間則相對開放而能逃脫。
再來,為什麼總是捷運而非其他大眾交通工具,例如火車?筆者的分析是,因為捷運的車廂與車廂間是開放的,而讓潛在犯能夠方便於各車廂間移動,即我所謂的就中層結構來看其滿足的反而是「開放性條件」,反之火車的各車廂間都有兩道通道門,並不方便於潛在犯快速地自由移動,所以說如果今天的場域既首先滿足封閉性條件而後又滿足了開放性條件,那麼這個場域就是個危險空間。
而從最微觀的層次看,為什麼又是藍線江子翠站?十年前的犯人鄭捷本人有說過因為他算過龍山寺站跟江子翠站之間的距離最長所以選擇在該區段犯案,也就是說藍線江子翠的站間距離長使得潛在犯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犯案,筆者稱之為「充裕時間性條件」,也就是說某場域最後若滿足微觀結構從潛在犯來看的充裕時間性條件,將使得該空間的危險性上升。
從筆者分析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的三層結構,潛在犯若要達到其攻擊傷害性最大化就會盡可能滿足在巨觀結構的封閉性條件、中層結構的開放性條件、微觀結構的充裕時間性條件,也因此滿足這三個條件的結構就該視為潛在危險空間。
那麼我們能從中得出哪些教訓呢?第一,捷運相比較其他大眾空間、甚至是其他大眾交通工具確實是有理由更讓人擔憂其安全性,發生在捷運上的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其實仔細分析來看就可以知道其實並沒有那麼隨機,相關單位不能以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是隨機事件、單一事件、或歸於偶然的不幸而搪塞過去,也因此大眾捷運公司得負擔起增強安全措施的責任,我初步提供的意見是,捷運公司有可能必須要在入口閘門處加裝安檢門,當然這只是初步的想法,更細緻的規劃還需要進行細節的成本計算等等。第二,站與站間距離較長、行車時間較久、也就是乘客被封閉的時間較久的區間,應該設置類似警察的保全在車廂內巡邏,當然這也是初步構想,至於哪些站與站的區間符合情況,又要設多少維安人力,這也是需要進一步的精細計算。然而,我們若要充分避免再發生隨機無差別攻擊事件的傷害,那麼就必須要意識到筆者所分析的危險結構及其條件,與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作者:朱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