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爛尾樓現象作為經濟衰退的象徵,此一概念竟從「物」走向「人」。中國網路上近期興起「爛尾娃」一詞,指大學畢業年輕人空有文憑卻面臨失業或就業不如意,反而選擇回家「啃老」,以父母退休金作為經濟基礎,做起職業子女在家從事家務等,此現象反映在官方近期公布的青年失業數據。
這些年輕人在就讀大學前後投入大量資金及精神,背負一家期望,如今回到原點並面臨更加惡劣的經濟環境,造成此關鍵主因猶是中國與西方世界對立,外資減少投資及出口受制裁進而減少國內就業現象,民間又陷入產業「內捲化」,高度產業競爭降低投資意願,連作為民間消費指標的拼多多也傳出經營不善消息,更引人擔憂的是,今年中共召開的「三中全會」也無重大改革現象,僅有稅制調整等,使得下半年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即使官方預期經濟成長可達百分之五。
中共能在中國維持優勢地位在於其確保經濟成長,改革開放紅利造就一代人的幸福,是其政權合理性之一,因此中國人民將犧牲自己權利換取更好生活視作合理,但隨著疫情解封後失業問題不減反增,恐影響人民對共產黨統治的信心,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退休金,長期以往,必然有社會危機。
中共當局也深諳此道理,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必然以世界市場作為本國商品傾銷才能養活所有中國人,但縱使將全球市場都供其傾銷現實難以達成,更何況經濟成長果實集中少部分人手裡、貧富差距擴大;如今,在中美關係惡化下,更有美國反制商品傾銷以保護國內產業,唯一方法就是與西方修復關係,協商新型且符合公平的貿易方式,但從中共近期加深與俄羅斯關係,顯見緊握民族主義、實踐霸權,來掩飾國內經濟衰退,此方式固然好用,卻是傷人害己。
為何台灣要關注中國內部經濟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說明。第一,是中國吸引西方資本失利,勢必轉向吸收港台資本,兩岸之間存在千絲萬縷關係,政商利益交織已有數十年之久,中共「以商逼政」手段目前仍對台灣有相當影響力,可能藉此吸收台灣人才及資金。此發展極有可能達成,只要台灣能有親中派必然鼓吹西進路線,遑論近年來台灣屢受中國文化入侵,塑造內部政經環境欣欣向榮的外觀,綜合上述原因中國市場依然對台灣有相當吸引力。此外,在政治上,對岸慣來以台獨為由來轉移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化,因此,台灣人應正視中國政經發展局勢,除了防止人才與資金流向對岸,亦須統合國內歧異以防止淪為民族主義宣洩窗口。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