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特殊地理環境,除交通不如西部方便外,天然景觀,可以説是台灣最秀麗、寧靜的地方。即令風災、地震頻繁,但,延續日治時期的高規格建築要求,甚少看到嚴重災害發生。也為日本及歐美等遊客的喜愛。我曾多次到花蓮旅遊,驚艶於太魯閣的天險、壯麗和太平洋的廣濶、蔚藍。花蓮薯,也讓我迷戀。
花蓮和南投,是二個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記得剛進大學時,充滿了好奇。我曾經參加過幾次救國團舉辦的活動,包括合歡山夏令/戰鬥營、中部橫貫公路健行等。當時,台灣的山區皆為管制區,需申請入山通行証才能進入。我第一次看到霧社櫻花及梅花之美;在合歡山的採人參、當歸活動(日治時期,曾大規模種植),採過一口袋的人參;也首次看到四處高山環繞中奇特的日出景像和台灣山岳之美。徒步健行的最後一段,只有四位學員一路領先,.直走了40公里到達天祥。我的二個腳趾也起泡脫落。
花蓮的質變,開始於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由於馬政府的逐漸親中,加上當時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擴張,促使中國企圖依香港模式,選擇國民黨執政縣市,政策性的開放大規模中客觀光。傅崐萁曾至中國留學,且曾任台灣海峽兩岸政經交流恊會理事長。因此,花蓮(和南投)被列為中客必遊之地。不斷湧入大量各色各樣中客,使傅崐萁像暴發戶一樣,意氣風發。土地的不當開發和破壞,也使土地正義的爭議,節節攀升。 高品質的日客、歐美客,則日漸遠離,連我這種愛吃花蓮薯的台客,.也忍痛犠牲了。
中部橫貫公路,從台中經南投至花蓮,是台灣最重大工程之一,它以公路的方式,連接了東、西。它的概念,始於日治時期。1914年,日本依原住民的狩獵道,以「五年理蕃計劃」開始執行。於1935年完成由霧社經合歡山,沿著錐麓斷崖達太魯閣、花蓮的步道,命名為「合歡山步道」。1937年,中日戰爭發生,為了開發山地資源,才在1940年將合歡越人行山道的部分路段,拓寬改建為汽車道。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也僅完成埔里至霧社即終止。直到蔣介石1949年撤退來台後,才在1951又開始南北兩線初勘。1950-53年韓戰爆發,美國在1954年12月3日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基於恊助台灣防禦的戰略考量,於1954年11月美國懷特顧問公司總經理曾率團隊來台,詳細參考及檢討日治時期已完成及未完成的規劃,並經過實際勘查,最後,才決定(如今)由台中至花蓮的主線。隨後,,美國以「1955年美國軍援軍用道路計劃」將其納入軍援的一部分,提供約八成之工程經費、關鍵技術人員及機具、鋼材、建材。
台灣直接實務的開拓執行部分,則由時任行政院退輔會主委的蔣經國負責。他從1955年6月至1956年7月,數度親自穿山越嶺帶領工程團隊及完成全程的勘查。最後,在1956年7月7日舉行正式開工典禮,在1960年5月9日完工正式通車。共動用了榮民1萬多人。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212人,受傷702人。平均每公里因工殉職的超過1人,受傷超過4人。這是第一代外省族群對台灣的重大貢獻。對這些將血汗,甚至埋骨在中橫的榮民,所有花蓮人和台灣人都應該心存感瀲。
即令對蔣介石有各種不同的評價,但,他是一位經歷大風大浪、無數戰役的軍人,則是事實。他在潰敗至台灣,急需重整旗鼓時,以他對日本人的深刻瞭解,他不會全盤審視和詳細評估日本的規劃,然後,擬定台灣的全盤長期戰略?如果不是這樣,在韓戰爆發後,美國會接受他將軍援,優先用在中橫的開拓上?他會派他的接班人蔣經國緊釘艱難的全程監造?
台灣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天然環境,經過日本人至少三十年的研究、規劃,並透過蔣介石的審慎評估和蔣經國的實際探勘、開拓,加上美國的強力支持,不難看出中央山脈的天險和花蓮,在台灣的生存和守護上,具有無法取代的地位,也是亞洲第一島鏈的中流抵柱。相信,這是麥克阿瑟將台灣視為「不沈的航空母艦」的原因。
我所以提到上述簡單的歴史,主要是希望人類要敬天、畏天,千萬不要逆天硬行。任何對天然環境的破壞或不當開發,都可能遭受反撲,1999年的921大地震,即是一個明顯的嚴重警示。台中、南投受害最深,死亡超過二千人,受傷亦達數萬人。中橫公路,因路段崩塌嚴重,至今仍被迫封閉,讓其自然療育,僅維持部分救災救難的功能。光是從谷關到德基約24公里的復建計劃,即長達十年,總經費超過200億元,預計最快也要2037年始能完工,完成全線恢復通車。
南投長期以來即存在濫墾的問題。在921受重創初步原後,卻將重心放在大規模中客的旅遊上。過度和不當的土地開發,時有所聞。也因而遇震、遇颱或遇雨,即土石流災害頻傳。此種情況,在李朝卿縣長下台被判重刑,加上武漢肺炎中斷中客後,才逐漸改善,但,盧山卻一直無法恢復。 落石和土石流,依然是揮不去的夢魘。
花蓮一直就是一個位於中央山脈和太平洋之間,地震及颱風頻繁的地區。限於天然地形的限制,本就不是一個適合無限制發展觀光的地方。 921花蓮雖未受創,卻未汲取該有的警惕,尤其,在傅崐其夫婦跨足花蓮政壇後,以中客觀光為主的策略,更加明顯。一方面,以「花蓮人需要一個安全的路回家」,不斷要求蘇花鐡、公路的拓建,以增加運輸量;一方面,透過爭議不斷的過度或不當的土地開發,以因應自己預估的龐大中客觀光人潮。各種併發症,也開始逐漸浮現。2018年超過6級的強震,高樓的傾倒,是一個嚴重的警訊。除了摔鍋中央、漫天要價外,對已正在腐蝕的天災、人禍。卻視若無睹。更過分的是,即令今年花蓮的7級強震,花蓮處在水深火熱中,他也「義無反顧」的大陣仗率領17位立委至中國「聽訓」。
尤其,傅崐萁一回台灣,不僅未帶來預期中國送給花蓮的「厚禮」,反而像起乩一樣,集中全部精力快速通過違反民主常態識的立院摭權法案,及未及評估即要求台灣人民不吃不喝一年的2兆預算,供其個人揮霍。對那些面對千瘡百孔和惶惶處在餘震驚恐中的花蓮人,實在情何以堪。凱米颱風雖未直接重創花蓮,但,遇颱、遇雨、過震,即落石、土石流、道路中斷等等的夢魘,恐揮之不去。
人類不再敬天。傲慢、貪得無厭,加上無節制的浪費,使自然逐漸失去自我調控的能力,導致極端氣候的出現,且愈來愈頻繁,各國傳出的災難,也層出不窮。水、糧食和生存環境,才是人類真正必須面對的問題。
雨後的土地,更加堅實。但,雨後的土地 ,也可能因過度的濫墾濫伐而崩毀。 所有台灣人,應該嚴肅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樣的土地環境政策,對台灣才是最有利長期、永續發展的可能方向?至於,傅崐萁夫婦輪流長年把持花蓮縣政的走向和作為,該不該或要不要自救,就看花蓮人自己的抉擇和決心了!
作者: 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