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眷村家庭在看似和樂的表面下,仍有近似同性戀情與婚外情等各種私人情感在暗自流動,因為他們都是有情慾需求,活生生的人。
作者/路向南
表演工作坊推出的舞台劇《寶島一村》,由賴聲川與王偉忠共同編劇、導演,內容講述自1949年政府遷台以來,三代眷村人的故事。這齣舞台劇從2008年首演隨即造成轟動,在兩岸三地、美國與新加坡等地巡迴表演,最近一次是在今年1月於台北的國家戲劇院,至今總計演出近兩百場次,累積約有四十萬名觀眾。
《寶島一村》受到廣大華人觀眾歡迎,原因之一為王偉忠是電視節目製作人,善於創造觀眾喜愛的娛樂價值,這齣舞台劇主要取材自他在眷村的成長經歷,不只以懷舊題材觸動人心,而且穿插大量笑點,使觀眾笑中帶淚,帶著感動的情緒離開劇場。
《寶島一村》的視野宏大,跨越六十年的歷史長度;但有評論者認為,這齣舞台劇對現實歷史的批判性不足。其實,如果我們能認清《寶島一村》的「文化商品」定位,便能發現,這齣舞台劇如何在「文化商品」的包裝與尺度下,透露出那個時代的幽微線索。
《寶島一村》敘說三代眷村人的時代記憶。在第一代眷村人的故事,由於國軍敗退的混亂局勢,當時從中國大陸進入台灣的船票與機票座位稀有,以及抵台後為了爭取有限的工作職缺與配給宿舍,「冒名頂替」成為某些外省人生存下去不得不然的選擇。換句話說,某甲以某乙的身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悲喜劇,是真正歷史的一部分,並非虛構。
另外,其中一個角色以莫須有的嫌疑被捕後又被釋放,這樣有驚無險的情節,雖然僅是輕輕觸及白色恐怖,因而成為一些評論者的批評之處,卻也顯示《寶島一村》並沒有迴避這個敏感議題。
第二代眷村人的故事,是《寶島一村》最為精采的部分,因為這正是王偉忠的童年與成長回憶,大大發揮其創作才華與幽默笑點。另一方面,其中的故事情節也提醒我們,那時的眷村家庭在看似和樂的表面下,仍有近似同性戀情與婚外情等各種私人情感在暗自流動,因為他們都是有情慾需求,活生生的人。
第三代眷村人的故事著墨最少,然而眷村第三代與民進黨人結婚,以及眷村拆除改建等情節,象徵這批眷村人終究要融入台灣社會,而眷村生活也成為台灣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這在台灣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結局,也是取名《寶島一村》的意義。但這齣舞台劇沒有處理到的問題是,一些外省人的確隨著本土化浪潮而融入台灣社會;然而有些外省人始終沒有產生台灣認同,最後回到中國大陸、去了美國或其他地方,他們只是台灣的過客。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寶島一村》是一流的「文化商品」,而其優點與侷限皆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