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總統即將卸任之際,值得重新檢視執政八年(2016-2014年)的國防政策成績單。總體而言,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考驗,由於建軍方向涉及龐大的國防資源分配,蔡總統的最大貢獻是發揮國家領導人的決斷力,擺脫短視近利的選舉考量,在不同建軍方向的爭論之間勇於下決心,堅持國防自主路線,並交出初步的成果。以下分成陸海空三軍與役政改革等四方面探討:
一、陸軍方面:軍方對於裝甲車究竟採用「外購的履帶車」或者「自製的輪型車」(即雲豹裝甲車),長期有路線之爭。雖然2000年曾向美國提出M1戰車的報價需求,卻遲未下文。
由於陸軍兩款主力戰車M60A3、CM11,都已服役超過20年,蔡總統認為防衛首都不能再使用老舊的戰車,對於國內無法自製的主戰武器就應外購。在蔡總統的授意下,順利向美國採購108輛M1A2戰車,預計在今(2024)年至2026年間分批交運抵台,陸軍終於有新一代主力戰車。
二、海軍方面:海軍的建軍方向,曾經有「小艇派」與「潛艦派」之爭。前者主張發展不對稱戰力,產製大批的微型飛彈突擊艇,但已撤案;後者在蔡總統的全力支持下,2016年啟動「潛艦國造」案。
由於台灣並無潛艦製造經驗,一切從頭開始備嘗艱辛。潛艦建造技術在國際上屬於高度敏感的軍購項目,尤其向外國取得台灣尚無自製能力的「紅區裝備」輸出許可異常困難。軍方排除萬難,原型艦於2020年動工,2023年舉行下水典禮,蔡總統命名為「海鯤軍艦」,自製率約40%,這是蔡總統國防自主最重要的成果。
三、空軍方面:軍方為了汰換1980年代開始服役的AT-3教練機及F-5部訓戰鬥機,2017年啟動「國機國造」計畫,研發新式高級教練機。2019年舉行出廠典禮,自製率達55%,由蔡總統命名為「勇鷹」。為了因應接裝新式高教機「勇鷹」的任務,2023年編成空軍飛行訓練指揮部,從空軍官校獨立出來。過去研發「經國號」戰機的經驗告訴我們,台灣先有國防自主的實力,甚至是研發新一代戰機的能力,才有向美國軍購新一代戰機的籌碼。
四、役政改革: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不足以自行,還需要充足的兵力,因應日益嚴峻的周邊局勢挑戰。蔡總統宣布自今年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以提升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這項艱難的政治決定,牽動廣大役男的生涯規劃,可能導致執政黨流失役男及其家庭的選票,卻也顯示蔡總統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畏外界壓力的決心。
最後,還有兩項國防改革值得一提。2018年成立國防安全研究院,協助政府掌握國際戰略情勢的變化,以及強化軍方高層的軍文交流。另外,國防部的「興安專案」改善營舍的生活水準,以2019年裝甲第五四二旅月祥樓的啟用為代表,有助於國軍的招募工作。
國防政策重視延續性,需要一棒接著一棒進行,期許繼任的賴清德總統堅持國防自主路線,在關鍵時刻發揮國家領導人的決斷力。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