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總統大選,四位有意角逐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多以「團結」與「革新」作為競選核心精神。然而其中值得關心的一件事情是,關於大選中「族群」做為候選人票源的重要因素,仍然不可忽略。因此本文即針對目前四位候選人(郭台銘、柯文哲、侯友宜、賴清德)等,以此次總統大選各候選人的客家政策為例作為討論。
事實上,長期以來客家族群多被視為藍營的基本盤,作為重要的支持者。因此譬如:新竹縣市、苗栗縣、桃園市等地在過去可以視為綠營的票房沙漠。然而近幾年隨著國際政治局勢,高速都市化發展與外來人口移入,新竹市、桃園市過去的選民結構開始出現鬆動,譬如前新竹市市長林智堅之當選便為一例。然而客家族群政策之所以長期被重視,當然也是因為是全台灣大二大族群之代表,各黨不可不慎重對待所致,因此仍然須端出政策牛肉,以獲得客家鄉親支持。
仔細看客委會以及現在執政黨推動的政策,即試圖將「族群主流化」之大方向,將過往少數族群之特色映入大眾視野,並且在該族人口密集地,提供相對應的族語服務等,試圖扭轉「語言使用減少」與「文化衰微」之局勢。在產業扶植上,依照《客家基本法》之訂定,各行政區客家族群人口達一定數量者,被劃分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共七十處,並透過推廣地方創生、藝文活動、「浪漫台三線」、「客家文藝復興運動」、「客庄369幸福計畫」等全方位觀光政策,涵蓋東西半部客庄,試圖振興客庄經濟與文化發展,將資源挹注於重點區域。對外,舉辦全球客家文化會議、世界客家博覽會,試圖以打造「台灣為全球客家發展中心之節點」以此透由「客家」連結海外各地客家人之合作、交流,增加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具有國際外交的戰略意涵。而語言保存上,隨著《國家語言發展法》之通過,客語與其他本土語言成為了國家語言層級,並持續推廣客家語言之使用。事實上,可以從民進黨政府推動這些總總客家政策中看見其語言推廣、產業復振等特色。因此在這些已推動的政策之下,根據今年8月由民進黨客家部主辦的「2023民主台灣.客家峰會」時,賴清德對於客家政策雖說以「更高、更深、更廣」的方式持續扎根語言復振與文化推廣的基礎面向,並將客家「躍於國際」加深各地之間的交流,顯然是以「蔡規賴隨」的保守穩定趨勢。
至於最大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則是推動六大選舉重點,針對客語復振、客庄經濟、青年返鄉、將世界客家博覽會常態化、持續耕耘七十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修訂《客家語言發展法》等。實際上,並未超脫於既有執政黨的政策框架,雖說將扶植客庄產業經濟加碼將補助提升至一百億之預算,但整體來說並未有任何新穎之處。整體而言,侯友宜的選舉策略重點不在於客家政策,而是鞏固基本盤,相較於民進黨有執政優勢與成果而言,不要失分便達到及格分數。值得細究的是,侯友宜主張推動《客家語言發展法》是否有其必要性,乃至於對於客家語言推廣、運用能否有實質性的效果,現有的《客家基本法》是否對於語言推動已有力有未逮之處,還望其後續說明。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則是以客庄「一鄉一特色」,嘗試將七十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更具規模化。此外,仍強調客語政策推動,並將台灣作為全球客家之中心等。其實沒有超脫執政黨的推動框架,反而華而不實。譬如,將七十處重點發展區做一鄉一特色、一庄一節慶。其政策目的是透過找尋客庄「特色」試圖拉出與執政黨推動的「浪漫台三線」有所不同,但是若以一鄉、一庄來推動客庄產業,反而忽略了各客庄具備之條件有所不同。此外,有些客庄在道路交通上相對不方便,若硬要拉抬其特色,反而有化蛇天足之舉,恐易失敗。更不用說,將台灣視為全球客家的發展中心,這些早已在客委會推動的政策之選項中。至於郭台銘目前尚無提出和客家相關之政策,僅得到苗栗縣縣長徐耀昌之支持。
綜觀四位候選人而言,基本上並無超越現有執政黨推動客家政策的內容。賴清德試圖以政績鞏固客家選票,而侯友宜、柯文哲等嘗試提出新意,但實際上類似政策早雛形。譬如:《微笑台灣》等,只不過是掛上了「客家」,而未針對較大範圍之區域抓出能夠將客庄觀光拉出主軸。另外,藍白合的問題仍是兩黨需要處理的當務之急,如今侯友宜試圖以「侯柯配、柯侯配」以解決泛藍陣營票源分流的窘境,讓這場選戰增添了變數。至於郭台銘仍處理聯署問題,對於他而言,客家政策推動不在其優先考量之列。不過細究這四位候選人的客家政策,名面皆肯定對「客家族群的文化保障與優惠」之價值。然而客家語言之使用仍不斷減少,或許應剖析其施行成效,以及重新思索客家族群在都市的處境,嘗試找尋下一代客家人的樣貌,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