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受各國高度依賴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供應鏈生產,受到Covid-19疫情的衝擊,使得中國實施封城防疫措施,造成生產、運輸及交通中斷,影響人流、物流,嚴重衝擊全球化結構的供應鏈。
疫情最早爆發地武漢,原本就是全世界汽車零件生產重鎮,突然的影響封城決定造成汽車零組件供應中斷,韓國、日本、歐美汽車被迫停產。後來,中國大陸因疫情擴大,引發封城連鎖反應,有造成全球性的上游原料供應短缺,下游斷鏈延後生產,甚至造成全球供應鏈中斷,對亞洲地區台灣、南韓和越南等地生產鏈帶來巨大衝擊,其中又以電子、汽車、紡織等產業受影響較明顯。
外資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布局,在人才、技術、上游材料都需重新布局,短時間難以大幅度移動,跨國企業主要透過擴大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生產,降低中國減產影響。未來業者將持續拓展更多新的生產地區,例如:鄰近的印度等地,使生產基地更加分散,藉此降低單一地區斷鏈的風險,平衡中國供應鏈斷鏈衝擊。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是造成斷鏈的主因之一,加速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全球對中國價值鏈、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勢必有所降低,且逐漸脫鉤。
顯示疫情蔓延期間雖使得全球供應鏈應聲中斷導致各國生產活動被迫減緩,全球經濟在疫情蔓延拖累消費需求動能的情況下雪上加霜。不過在此同時,卻也讓政府與市場有了重新審視高度全球化之供應鏈架構的機會,在效率與安全之間的尋找能夠因應最新情勢的平衡點。
地緣政治推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主因是「美中貿易戰」(United States–Chinatrade war),乃2018年開始至今一場持續進行的貿易戰。貿易爭端源起於美國總統川普於2018年3月22日簽署備忘錄時,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並根據美國國內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要求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涉及商品總計估達600億美元,以及設定其他貿易壁壘,旨在迫使中國改變其「不公平貿易行為」。美國指稱這些行為導致擴大貿易逆差、強逼技術轉移到中國。
除了美中貿易貿易戰之外,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戰爭所帶來的影響,同樣對全球化下的供應鏈架構造成嚴重衝擊。尤其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各國不僅祭出各類制裁手段,甚至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制裁。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對俄羅斯施行制裁,近600多家企業施行制裁,制裁範圍包含航空、數位貨幣、能源、金融服務、製造、零售商、軟體業、運動、娛樂、媒體、運輸、旅遊等。
由於俄羅斯、烏克蘭擁有豐富能源、原物料、重要產業氣體與金屬礦物等天然資源,俄烏戰爭衝擊能源供應、國際海運空運,除了加劇全球通膨之外,同時也造成供應鏈斷鏈隱憂
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是全球鎳、鈦等重要金屬的主要生產國,鎳、鈦金屬是航空、汽車、化工、裝備等產業關鍵材料,顯示俄烏戰爭將衝擊航空航太領域。另一方面,俄羅斯為能源出口大國,歐盟各國都長期仰賴來自俄羅斯廉價的天然氣、石油、煤炭資源。歐盟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使歐盟許多國家需重新規劃能源的供應問題,再加上俄烏是歐亞重要運輸通道,俄烏戰爭切斷黑海海運航線,經過兩國的航空和陸路運輸全部禁運,國際物流須選擇其他航線代替,不僅推升運輸成本,同時造成貨物中斷,可謂烏俄戰爭確實使得原先高度全球化的國際經貿樣態被迫裂解、重組。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