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在台灣政壇拋下了一個「不意外」的震撼彈。郭台銘歷經國民黨多次搓湯圓、放鴿子後,終於踏出了內心中的政治目標。他仍舊發揮大老闆氣勢,試圖鉤上台灣政府的權力核心。仔細看郭這一年的政治動向,基本上不願屈就於副總統之位,試圖以「商業邏輯、理性」的外表,又再次成為了選舉中的選項,然而他真的是台灣未來總統之位的可考慮的人選嗎?在回答之前,先談這一次選舉對台灣社會的歷史意義。
仔細看這次的總統選舉,除了民進黨的賴清德,其餘候選人,如台灣民眾黨的柯文哲、國民黨的侯友宜、無黨籍的郭台銘等,這三位似乎積極的「與中國對話」。同時將金門定錨與中國共產黨重要談判據點,且視為試圖減壓台灣「國家安全」的重要關鍵鑰匙。不論如何,我們無法控制中國對於台灣的野心與任何軍事行動,這是他們的主動權,也是其籌碼。同時仔細估量一下,這些和談政策背後必須要處理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談」以及有什麼基礎與中國「談」。對方不可能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之下,這種剛性條件與該國整體國力,都讓這三組候選人提出的倡議成為了「與惡魔打交道」的境地。本質上來說,這三組候選人,都缺乏落實捍衛主權的能力,也不具備清晰的政治理念。他們的思考邏輯即透過功利性的運用,與對於國家主權的犧牲,換取中國的部分讓步。
然而為什麼他們「要和中國談」?有的則是試圖從處理內政邏輯檢視民進黨無法解決的問題,加以旁敲側擊,例如柯文哲便為一個例子。然而他的思考模式無疑透露出他不具有國際視野,也缺乏國際關係的基本概念。有的則是被其政黨綁架的後選人,比如國民黨的侯友宜。另外,也有如同追求個人歷史定位的郭台銘。他們的主張基本上皆為殊途同歸。
回過頭來,中國在不犧牲一兵一卒之下製造的軍事壓力,同時宣揚其剛性的談判條件下,任何候選人提出和談都是一種賣台行為,因為兩國沒有互信機制,亦非執政黨挑釁中國底線。這不過是中國政府擬訂的劇本,並栽贓於民進黨身上「莫須有」的罪名。然與之聞雞起舞的候選人足見其短版,不應成為考慮投之的選項。
這場選舉的歷史意義在於台灣面臨新冷戰格局之下的國際局勢,若再次選擇短視近利的選項,那麼不僅僅是政治效應,連帶自由市場與產業重組,乃至於與自由民主陣營的合作,都會陷入不被信任的風險。因為台灣選擇兩面討好中國與美國,最終落得的處境,便是兩面不是人。此外,台灣社會過去的歷史即在各方強權下求生存,並非全然走向「中立」是維繫台灣整體利益的最佳解方,比如冷戰時期的台灣基本上傾向美國為首的自由陣營,這為台灣提供了產業轉型的可能。因此,任何以商業邏輯、短視近利的外衣,卻無任何實質辦法的總統候選人不應成為台灣總統候選人的選項。因為政治運作不是這種運作邏輯,中國因素仍然是2024年選舉中發揮其影響力。中國只要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為任何指導原則,台灣很難有與之一搏的論述與條件試圖找到突破的可能。與其費盡心思、己願他力,倒不如加強台灣社會的軟實力,試圖定位全球供應鏈的新角色,才是一切的根本。因此台灣社會如何走向獨立自主的可能,請先從拒絕親中的候選人開始。
作者:YC